978 | 華明←→會展站 |
本路線提供粉嶺南(華明、欣盛苑、牽晴間、嘉福邨)、上水(清河邨、祥龍圍邨、上水站、彩園邨)往來上環、中環、金鐘、灣仔及港鐵會展站的過海隧道巴士服務,由九巴獨自經營,前身為373A線,於2001年9月15日起投入服務,由373線(已取消)途經粉嶺公路班次分拆出來,初時由華明開往灣仔(會展新翼),途經上水站、大欖隧道及西區海底隧道。本路線在粉嶺南的行車路線較為特別,由華明開出,停靠欣盛苑巴士站後,便右轉一鳴路(牽晴間),再右轉百和路北行,第二次途經欣盛苑時是不停站的。 往來沙田至長沙灣的八號幹線(青沙公路)於2008年3月21日通車,但一直未有安排巴士路線途經該處,北區區議員及立法會議員發現本線取道青沙公路往港島,可減少行車里數及節省隧道費,而且可以減少行車時間,經過多月角力,運輸及房屋局於2009年2月25日於立法會會議回覆議員書面質詢時,首次公佈本路線將改經青沙公路前往港島,並於2009年3月30日起實施,路線離開上水站及掃管埔路後,便改為取道粉嶺公路南行、吐露港公路、大埔公路(馬場及沙田段)、青沙公路(大圍隧道、沙田嶺隧道、尖山隧道)、荔灣交匯處及連翔道返回西區海底隧道,不再經粉嶺公路(上水至落馬洲)、新田公路、青朗公路、大欖隧道、汀九橋、青衣西北交匯處、長青隧道、青葵公路及西九龍公路,全程收費由$22.30減至$21.60,成為首條取道青沙公路(沙田段)的專營巴士路線,不過只是往港島方向。 不過本路線改經青沙公路之時,適逢吐露港公路進行大型擴闊工程,乘搭本路線的居民不斷投訴受到吐露港公路及大埔公路(沙田段)經常性塞車影響,導致行車時間比改道前更長,因此要求本路線恢復行走三號幹線,以確保行車時間穩定及減少居民上班遲到。經過北區區議員多番爭取,於2010年9月,運輸署建議本路線更改行車路線,取道新田公路、青朗公路(大欖隧道)、長青隧道、青葵公路及西九龍公路,並修改北區區內行車路線,途經清河邨及彩園邨(彩園路、寶石湖路),不再經新運路及青沙公路,同時增加班次,收費變回$22.30(現時為$25.60)。於2010年11月9日的北區區議會交通及運輸委員會會議上,此項建議獲大部份議員支持而得到通過,於2010年12月20日實施。 北區居民一直爭取373系列路線提升服務及提供全日行走,經過多年來的持續爭取,九巴及運輸署終於在《2012-2013年度北區巴士路線發展計劃》,提出373系列路線改善服務建議,原本建議373線取消下午回程服務,港島往北區的班次由本路線提供,並分別提供下午由灣仔(會展新翼)開往聯和墟及大窩西支路(圍頭村)的服務,但建議出爐後,受到大埔區議會以回程往大窩西支路的服務受到削減及路線過份迂迴而反對。其後九巴及運輸署修改相關建議,373線下午班次獲得保留,但改由灣仔(會展新翼) 開出,本路線則增設下午回程服務,兩線均改經內告士打道、德輔道中、西區海底隧道,然後分別取道青沙公路及大欖隧道前往北區,本路線回程並途經彩園邨、清河邨及百和路。建議獲區議會通過,於2012年9月3日起實施,下午時段並與373線提供聯合班次。2013年1月19日起來回程加停大欖隧道轉車站,往華明方向加停西區海底隧道收費廣場,更方便北區居民。 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於《2013-2014年度施政報告》中,決定引入「區域性巴士路線重組」,北區成為首個採用此模式重組巴士路線的地區,並於2013年計劃重組詳情(即《2013-2014年北區巴士路線發展計劃》),其中建議本路線提升為全日服務,以回應多年來北區區議員及地區人士爭取本路線改為全日服務的訴求。原建議於2013年5月13日北區區議會交通及運輸委員會會議中獲得通過,但由於70X線取消及增設277P線的建議當時未獲通過,影響資源調配,最終在修訂277P的計劃後,於同年7月8日,修訂後的《2013-2014年度北區巴士路線發展計劃》終於在北區區議會交通及運輸委員會會議上,以15票贊成、2票反對獲得通過,本路線隨即於2013年9月7日起,配合北區「區域性巴士路線重組」第三階段實施,提升至每天全日服務,灣仔總站遷往灣仔(港灣道)(原建議為港灣道西行線近港灣道公園對出,實施時總站改為港灣道東行線近港灣道室內運動場),回程取道軒尼詩道及金鐘道,不再經內告士打道及夏愨道,並增加北區區內路線及鄉郊路線、及九巴獨營過海隧道巴士968線的八達通轉乘優惠,方便北區其他屋苑及鄉郊居民往來港島中環、灣仔及銅鑼灣區。因應港鐵沙中線會展站工程,及為方便管理,由2015年5月17日起,本路線遷往位於鴻興道、天星小輪(灣仔至尖沙咀線)碼頭對出的灣仔(北)臨時巴士總站,與西隧路線905、960、960P、960S同一總站,但往灣仔方向仍取道港灣道及停靠灣仔訓練池巴士站(即舊有終點站)。本路線改為全日服務初期,由於班次疏落及車貴昂貴關係,除平日繁忙時間外客量偏低,但自港鐵東鐵線於2014年接連發生故障後,不少往返灣仔、中環的北區居民對鐵路失去信心,紛紛改乘巴士過海,令本路線整體客量急速上升,除平日繁忙時間外,不少周末及假日班次均出現全車爆滿的情況。 九巴及運輸署於《2015-2016年度北區巴士路線計劃》中,建議本路線編號由373A改為978,以便與現時大部份行經西區海底隧道的過海路線編號一致;另外,因應本路線改為全日服務之後,乘客量持續上升,建議加密班次,同時為配合聯和墟人口增長、祥龍圍邨落成入伙,及舒緩中途站壓力,加開兩條輔助線978A及978B,分別由聯和墟及清河邨單程開往灣仔(同年7月的修訂建議,978B線則改由置福圍開出)。建議獲北區區議會交通及運輸委員會通過後,本路線由2015年8月22日起,編號由373A改為978,而輔助線978A及978B亦於兩日後(2015年8月24日)投入服務,同日起於星期一至五傍晚加開一班中途起載特別班次,由軒尼詩道近盧押道開往華明,以舒緩中途站登車困難的問題。該特別班次於2015年10月31日起併入常規班次。隨著港鐵東鐵線(紅磡至金鐘段,又稱過海段)於2022年5月15日通車,已關閉的灣仔碼頭巴士總站,獲安排於原址重置,於2022年1月落成,並更名為「會展站公共運輸交匯處」,於東鐵線過海段通車前夕(5月14日)早上0530起正式啟用,本路線總站隨即遷往該處,電牌以「灣仔北」及「會展站」交替顯示。 本路線開辦初期,只抽調兩輛低地台巴士行走。2005年3月29日起,本路線因應北區過海路線重組而獲加3班車,但由於北區低地台巴士數量不足,當時新增班次曾經向將軍澳區路線98A及692線抽調富豪超級奧林比安(3ASV)行走,有關安排於2010年4月26日取消,用車改由276P及279X線抽調巴士行走。2011年6月27日起,九巴為節省收費隧道過路費方面的開支,安排本路線當時尾班車由華明開出的班次改用單層巴士行走,用車則由273線柯打,曾使用斯堪尼亞K230UB 12米(ASC)及富豪B7RLE(AVC)行走。唯有乘客反映該班次改用單層巴士行走後座位大幅減少,使不少乘客需站立。因此這安排由同年7月4日起取消,恢復使用雙層巴士行走。2012年9月3日延長服務時間後,單層巴士再次在本路線出現,同樣使用273線的用車,行走1000至1100往港島的三班車,其餘用車由270A、273、276P、277X、279X及373線抽調巴士行走。 本路線改為全日服務後,用車全數由373線抽調巴士作全日柯打。2014年5月14日起,主線373線全線8部掛牌車,均換成當時新出牌的高載客版本的Enviro500 MMC 12米(ATENU277-284),因該批巴士全日柯打本路線的關係,令本路線成為繼277X線後,第二條引入該款巴士作主要用車的北區對外巴士路線,亦是北區巴士路線中首條全線採用該款車款者,其後新一代Facelift MKII車身的Enviro500 MMC陸續投入服務,本路線用車亦陸續改派該款巴士。 九巴於2016年向富豪車廠訂購220輛富豪B9TL 12米,其中70輛採用全新的塗裝及車廂規格。九巴於2017年5月4日透過其Facebook專頁,由「9A狀元」梁領彥於馬來西亞裝嵌廠向公眾介紹新一代車隊色彩「城市脈搏 Heartbeat of the City」,其中車身改以紅色為主調,配以銀色線條點綴,九巴標誌置於車身兩旁,車廂配色與龍運巴士豪華版Enviro500 MMC相近,以商務啡色為主,並採用仿木地板,座椅色彩改用咖啡色配奶白色(九巴分別稱商務啡色及杏色),關愛座則採用粉紅色配奶白色,取代沿用的粉紅色巴士仔家族圖案。經過公眾意見後,加設12個USB充電插座,分佈上下層車尾座位。首三輛全新配色的同款巴士已於2017年5月13日抵港, 繼其中兩輛巴士AVBWU563/UW5437及AVBWU564/UW5960於同年6月23日出牌後,第三輛採用全新塗裝的巴士AVBWU567/UW5239亦於三天後(6月26日)出牌,歸入沙田(S)車廠管轄,同年6月28日成為本路線掛牌車(名義上為373-01字軌)並於該線首航,成為北區首條採用該款全新塗裝巴士的路線。其後出牌的同款塗裝富豪B9TL 12米及Enviro500 MMC 12米亦相繼加入本路線行走,陸續替代原有的12米掛牌車。 2018年3月,本路線調入2輛Enviro500 MMC 12.8米(3ATENU28/TX3576、3ATENU51/UD1469,已被調走)作掛牌,以增加運載力,成為繼279X、A43/A43P後,北區第四條採用「巨無霸巴士」作掛牌車的路線。在此之前,九巴於2017年11月宣佈加訂375輛Enviro500 MMC,其中70輛為12.8米版本。該批巴士除塗上全新的「城市脈搏」塗裝外,其餘規格與同期採購的12米用車雷同,成為首批配置該款塗裝的12.8米巴士。該批巴士於2018年6月底陸續出牌,編號為3ATENU153-222,其中(3ATENU166/VN5786、3ATENU170/VN4991)於2018年7月8日起上掛本路線,替代2輛Enviro500 MMC 12.8米掛牌車(另一輛同款巴士3ATENU175/VP533於同年8月6日起上掛本路線),成為北區首條引入該款塗裝12.8米巴士的九巴路線及過海隧道路線。同年10月2日起,全線用車採用「城市脈搏」塗裝巴士。 九巴於2018年1月招標209輛歐盟六型引擎巴士,同年7月由富豪車廠投得合約,向九巴供應150輛量產版富豪B8L,為首款配置歐盟六型引擎的九巴量產巴士。該款巴士採用香港專營巴士首次出現的Wright Eclipse Gemini 3車身,並於樓梯旁備有玻璃幕牆,採用第一代「城市脈搏」塗裝,所有座椅設有安全帶。該批巴士於2019年3月起陸續出牌,編號定為V6B,沙田(S)廠於同年7月才獲分配此款車型,本路線隨即於同年7月20日,上掛一輛該款巴士(V6B69/WF5219),成為北區首條擁有富豪B8L量產版巴士掛牌車的巴士路線。同年12月,再上掛一輛該款巴士(V6B137/WM5726) 。2020年11月,本路線引入兩輛新出牌、配埃及MCV EvoSeti車身的富豪B8L 12.8米(V6X24-25),連同早前換入的歐盟六型引擎Enviro500 MMC 12.8米(E6X),令本路線成為繼「將荃線」290線系列後,九巴同時擁有該兩款歐盟六型引擎12.8米巴士量產版掛牌車之路線,也是北區首條上掛富豪B8L 12.8米的路線,可見九巴對本組路線之重視,惟前者於2021年3月撤離,直至2022年6月才重新加入。每日由華明開出最後兩班車(22:00及23:00班次),則使用單層巴士行走,由通宵路線N373線柯打,抵達會展站總站後即「私牌」前往中環(港澳碼頭)行走N373線。 值得一提,本路線未更改編號前,是首條途經西區海底隧道過海的300系列過海隧道巴士,亦是首條由北區開出,需取道新界西道路系統前往九龍及港島的巴士路線,也曾經一度是目前九巴最長的路線,當時全程行車里數達52.5公里,在本路線改經青沙公路期間,因路程縮短,才被373線打破該紀錄,亦一度成為第一條及唯一一條行經四條行車隧道的專營巴士路線,也一度成為唯一一條由新界東開往港島,全程取道新界東道路系統的西隧專營過海路線。 本路線提升至全日服務後,曾一度成為繼307線(大埔中心至中環(渡輪碼頭))後,第二條提供每天全日服務的300系列過海隧道巴士路線,直至2015年8月22日本路線更改路線編號為止,亦是北區首條提供全日服務的過海隧道路線。自城巴假日過海路線698R線於2014年11月16日停辦後,本路線以全程行車時間100分鐘(現時為103分鐘),一度成為全港行車時間最長的非循環雙向專營巴士路線,此紀錄已於2016年10月22日起被當日提升至全日服務的673線以全程行車時間115分鐘打破。另外,本路線雖然已獲提升為獨立路線,但於政府憲報的《路線表令》卻延至2018年才由繁忙時間路線373線的特別班次中剔除。 978線都經過不少消閒及購物熱點呢!詳情請按「沿線景點」標籤。 |
服務時間
星期一至五 華明開 |
班次(分鐘) | 星期一至五 會展站開 |
班次(分鐘) |
0540-0615 | 15-20 | 1000-1200 | 40 |
0615-0800 | 9-12 | 1200-1530 | 30 |
0800-1200 | 15-20 | 1530-1610 | 20 |
1200-1900 | 30 | 1610-1910 | 10-15 |
1900-2100 | 40 | 1910-2230 | 20 |
2100-2300 | 60 | 2230-2330 | 30 |
星期六 華明開 |
班次(分鐘) | 星期六 會展站開 |
班次(分鐘) |
0600-1300 | 15-20 | 1000-1530 | 30 |
1300-1900 | 30 | 1530-2230 | 20 |
1900-2100 | 40 | 2230-2330 | 30 |
2100-2300 | 60 |
假日 華明開 |
班次(分鐘) | 假日 會展站開 |
班次(分鐘) |
0600-0730 | 30 | 1000-1500 | 30 |
0730-1330 | 20 | 1500-2200 | 20 |
1330-1900 | 30 | 2200-2330 | 30 |
1900-2300 | 60 |
行車里數及時間、派車資料
全程行車時間103分鐘
全程行車里數50.8公里
本路線由沙田(S)廠派車
常見車款:ATENU、3ATENU、E6X
收費表
空調巴士 | |
全程收費 | 27.90 |
西區海底隧道轉車站往會展站 | 11.40 |
過西區海底隧道後往會展站 | 6.70 |
過西區海底隧道後往華明 | 20.60 |
大欖隧道轉車站往華明 | 17.20 |
彩園路往華明 | 7.70 |
粉嶺站往華明 | 6.10 |
十二歲以下小童及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半價 | |
本路線接受八達通、感應式電子支付(信用卡/行動支付)、支付寶/雲閃付二維碼繳費服務 | |
六十歲或以上長者(包括殘疾人士)使用樂悠咭,只收$2.00或車費半價(以較低者為準);六十歲以下殘疾人士使用個人八達通,只收$2.00或車費原價(以較低者為準) |
八達通轉乘優惠
過海隧道巴士路線轉乘優惠計劃
本線設有西區海底隧道巴士路線轉乘優惠,詳情請按此處。
九巴大欖隧道巴士線轉乘優惠
本線乘客可於大欖隧道轉車站免費或以優惠票價轉乘其他九巴大欖隧道巴士路線,詳情請按此處。請注意,只有使用八達通/電子支付系統的乘客才可享有優惠。
978←→70K, 73K, 78, 78K, 79K, 273A, 273D
由本路線往北區方向於上車後兩小時半內轉乘上內轉乘上述路線,或由上述路線轉乘本路線往港島方向,第二程可獲 $4.50 的轉乘優惠。
978←→78A, 273B, 278K
由本路線往北區方向於上車後兩小時半內轉乘上述路線,或由上述路線轉乘本路線往港島方向,上述路線之車程為免費。
T270→978
由上述路線往尖沙咀方向於上車後兩小時半內於西區海底隧道收費廣場轉乘本路線往港島方向,兩程總車資合共 $27.90。
37X→978
由上述路線往油麻地方向於上車後兩小時半內於西區海底隧道收費廣場轉乘本路線往港島方向,兩程總車資合共 $20.60。
280X→978
由上述路線往尖沙咀方向於上車後兩小時半內於西區海底隧道收費廣場轉乘本路線往港島方向,兩程總車資合共 $20.10。
978←→296D
由本路線於上車後兩小時內轉乘上述路線往九龍站方向(經博物館道),或由上述路線往尚德方向轉乘本路線,上述路線之車程為免費。
註:由博物館道(M+博物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可步行約5-10分鐘抵達西區海底隧道收費廣場乘搭本路線。
978←→W4
由本路線往港島方向於上車後兩小時內轉乘上述路線,或由上述路線轉乘本路線往華明方向,上述路線之車程為免費。
978←→230R
由本路線於上車後兩小時內轉乘上述路線往馬灣,第二程免費;或由上述路線往九龍站方向轉乘本路線,第二程可獲 $6.00 的折扣優惠。
978←→專線小巴507
由本路線往北區方向於上車後兩小時內轉乘上述路線,或由上述路線往粉嶺站方向轉乘本路線往港島方向,上述路線之車程為免費。
乘客請注意以下各項細則:
電車轉乘優惠
乘搭往港島方向的本路線,於上車後三小時內轉乘電車(不論方向),或乘搭電車(不論方向)於上車後一小時內於港島區巴士站轉乘本路線往九龍/新界方向,可獲免除電車一程之收費。
進智公交港島專線小巴轉乘優惠
乘搭往港島方向的本路線,於上車後三小時內轉乘任何一條進智公交營辦的港島專線小巴(不論方向),或乘搭任何一條進智公交營辦的港島專線小巴(不論方向)於上車後一小時內於港島區巴士站轉乘本路線往九龍/新界方向,第二程可獲 $1.00 的折扣優惠。
乘客請注意以下各項細則:
本路線可直接轉乘的進智公交專線小巴路線 | 4B, 4C, 5, 8X, 10, 10P, 31, 31X, 35M, 56, 56A, 56B |
可直接轉乘本路線的進智公交專線小巴路線 | 4A, 4B, 4C, 5, 8, 8X, 10, 10P, 31, 31X, 35M, 45A, 45S, 56, 56A, 56B, 69X |
行車路線
華明開,經: 雷鳴路,偉明街,百和路,一鳴路,百和路,清曉路,保健路,百和路,彩園路,寶石湖路,粉嶺公路,新田公路,青朗公路,青衣西北交匯處,長青公路,長青隧道,青葵公路,西九龍公路,西區海底隧道,干諾道西,干諾道中,民光街,民耀街,康樂廣場,干諾道中,夏愨道,添美道,龍匯道,分域碼頭街,港灣道,杜老誌道,鴻興道及菲林明道。 |
會展站開,經: 鴻興道,菲林明道,軒尼詩道,金鐘道,德輔道中,禧利街,干諾道中,干諾道西,西區海底隧道,西九龍公路,青葵公路,長青隧道,長青公路,青衣西北交匯處,青朗公路,新田公路,粉嶺公路,寶石湖路,彩園路,百和路,保健路,清曉路,百和路,一鳴路,華明路及雷鳴路。 |
沿途各站
華明開 | 會展站開 | ||||||
區域 |
街道 |
車站 |
區域 |
街道 |
車站 |
||
0 | 粉嶺南 |
華明 |
巴士總站 由70K轉乘 |
0 | 灣仔北 |
會展站 |
公共運輸交匯處 |
1 | 粉嶺南 |
百和路 |
欣盛苑 |
1 | 灣仔 |
軒尼詩道 | 偉興商業大廈 |
2 | 粉嶺南 |
一鳴路 |
牽晴間 |
2 | 灣仔 |
軒尼詩道 | 近盧押道 |
3 | 粉嶺南 |
百和路 |
蓬瀛仙館 由78, 78A, 78K, 79K, 273A, 273D, 278K, 專線小巴507轉乘 |
3 | 金鐘 |
金鐘道 |
太古廣場 |
4 | 粉嶺南 |
百和路 |
基新中學 |
4 | 金鐘 | 金鐘道 | 中銀大廈 |
5 | 粉嶺南 |
百和路 |
嘉盛苑對面 |
5 | 中環 | 德輔道中 | 近利源東街 |
6 | 粉嶺南 |
百和路 |
華慧園 |
6 | 中環 | 德輔道中 |
近永吉街 |
7 | 上水 |
清曉路 |
清河邨 |
7 | 上環 | 德輔道中 | 近文華里 |
8 | 上水 |
清曉路 |
曾梅千禧學校 |
8 | 上環 |
干諾道西 |
近皇后街 |
9 | 上水 |
保健路 |
北區醫院 |
西區海底隧道 |
|||
10 | 上水 |
彩園路 |
旭埔苑明湖閣 由70K, 73K, 78K, 79K, 273A, 273D轉乘 |
9 | 尖沙咀 |
西區海底隧道 |
西隧轉車站 (分段) 由W4轉乘 轉乘230R |
11 | 上水 |
彩園路 |
彩蒲苑彩碧閣 |
西九龍公路 |
|||
12 | 上水 |
寶石湖路 |
彩蒲苑彩顏閣 |
青葵公路 |
|||
粉嶺公路 |
長青隧道 |
||||||
新田公路 | 長青公路 |
||||||
青朗公路 | 汀九橋 |
||||||
13 | 八鄉 |
青朗公路 |
大欖隧道轉車站 互轉九巴大欖隧道巴士線 |
大欖隧道 |
|||
大欖隧道 | 10 | 八鄉 |
青朗公路 |
大欖隧道轉車站 (分段) 互轉九巴大欖隧道巴士線 |
|||
汀九橋 |
青朗公路 |
||||||
長青公路 |
新田公路 |
||||||
長青隧道 |
粉嶺公路 |
||||||
青葵公路 |
11 | 上水 |
彩園路 | 彩蒲苑彩碧閣對面 (分段) | |||
西九龍公路 |
12 | 上水 |
彩園路 | 上水站 轉乘70K, 73K, 78K, 79K, 273A, 273D |
|||
14 | 尖沙咀 |
西區海底隧道 |
西隧轉車站 (分段) 由37X, 230R, 280X, T270轉乘 轉乘296D, W4 |
13 | 上水 |
保健路 |
北區醫院對面 |
西區海底隧道 |
14 | 上水 |
清曉路 |
御皇庭 |
|||
15 | 上環 |
干諾道中 |
信德中心 (分段) 轉乘968 |
15 | 上水 |
清曉路 |
御景峰 |
16 | 中環 |
民光街 |
林士街停車場 |
16 | 粉嶺南 |
百和路 | 欣翠花園 |
17 | 中環 |
民光街 |
中環五號碼頭 |
17 | 粉嶺南 |
百和路 | 嘉盛苑 |
18 | 中環 |
康樂廣場 |
郵政總局 |
18 | 粉嶺南 |
百和路 | 豪峰嶺 |
19 | 添馬 |
夏愨道 |
政府總部 |
19 | 粉嶺南 |
百和路 | 粉嶺站 (分段) 轉乘78A, 78K, 273D, 278K, 專線小巴507 前往大刀屻,請在此站下車 |
20 | 添馬 |
龍匯道 |
中信大廈對面 |
20 | 粉嶺南 |
一鳴路 | 百福田心球場 |
21 | 灣仔北 |
港灣道 |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
21 | 粉嶺南 |
一鳴路 |
牽晴間 轉乘70K |
22 | 灣仔北 |
港灣道 |
灣仔訓練池 |
22 | 粉嶺南 |
華明路 |
和興村 |
23 | 灣仔北 |
會展站 |
公共運輸交匯處 |
23 | 粉嶺南 |
華明 |
巴士總站 轉乘273A |
搭978,去熱點玩!
978線都經過不少旅遊熱點,在此逐一介紹,有部份景點需要轉車前往
往粉嶺(華明)方向
石湖墟
石湖墟是北區上水的一個舊墟市,位於現時東鐵線上水站附近。粉嶺/上水新市鎮就是從石湖墟和粉嶺聯和墟發展起來的。石湖墟在設墟前為採石場,名稱當中的「石湖」就是採石場的意思。
石湖墟在1930年代設立,並成為當時區內重要的商業中心,早年由上水鄉事委員會管理石湖墟的農業買賣活動。但1955年及1956年發生了兩場大火,使石湖墟淪為頹垣敗瓦,1964年才重建完成,現有墟內建築物多是當時才建立的。於1993年政府把位於新成路的舊街市遷到現時的石湖墟新街市。
清朝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清廷為了嚴防沿海居民對台灣鄭成功進行接濟,實行遷界,沿海五省居民向內地遷界五十里,令沿海居民流離失所。當時【新安縣誌】載:「民初不知遷界之事,雖先示諭,而民不知徙,及兵至,多棄其貲,攜妻挈子以行,野棲露處,有死喪者、有遁入東莞歸善,及流遠方不計道里者。」「初遷民多望歸,尚不忍離妻子,及流離日久,養生無計,爰有夫棄其妻,父別其子,兄別其弟,而不顧者,輾轉流亡,不可殫述。上台及縣長官,俱日謀安插,但遷民多,而界內地少,卒莫能救。」
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廣東巡撫王來任目睹民間疾苦,上奏請復界;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王來任病卒,但遺疏仍力陳遷界的弊端和遷民流離失所的苦況。同年秋,兩廣總督周有德奉命勘展邊界,亦深感遷民之苦,乃上疏請先展界,然後設防。經周、王二公的倡議,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雖然海禁令尚未廢除,船隻仍不能出海,但清廷批准復界,居民才可回鄉重建家園。居民在兩人逝世後,集資在石湖墟興建「報德祠」,以紀念兩人的恩惠(位於錦田水頭村的「周王二公書院」也是為紀念二人協助復界而設立)。1955年2月22日石湖墟大火焚燬「報德祠」,災後政府重建石湖墟,現時石湖墟袛剩下巡撫街紀念兩人。
乘搭本路線於新運路近上水站(往華明方向第12號站)下車可達。
蓬瀛仙館
蓬瀛仙館創立於1929年,乃香港道教叢林之一,屬道教全真龍門派,崇奉太上老君(老子)、純陽、邱長春三位祖師。
觀內建築充滿傳統的中國色彩,一大片的橘黃色雙層瓦頂下,是紅色的粗樑石柱,猶如明信片上的中國古代風景畫一樣。供奉呂祖先師的「三聖大殿」,殿內頂部以藍色描繪天界,兩側有雲海及華表,仙鶴穿梭於雲海之中,置身殿內,抬頭仰望,如同親臨仙境一般。
另一不可錯過的景點還有「道德經壁」,石壁正面刻有81章《道德經》,側面是太上老君的《十四字養生訣》,而背面則是徐悲鴻的《八十七神仙圖》,同時將信仰、養生、道家哲學展現。另外,仙館內的園林,可遠眺粉嶺全景,花園周圍還有花卉和小橋流水作為點綴,令整個景觀更為動人。另外,該處的素食亦十分有名。
乘搭本路線於百和路近粉嶺站(往華明方向第19號站)下車可達。
蓬瀛仙館官方網頁:http://www.fysk.org/
大刀屻及北大刀屻
大刀屻及北大刀屻,位於新界大埔區林村郊野公園內,分別高566米及480米。大刀屻山脊兩側都是懸崖或斜坡,形狀像刀刃向上的一張刀。昔日因為鄉音造成的誤解,大刀屻被稱為大頭羊。由蓬瀛仙館停車場傍石屎路而上,經蝴蝶山攀上256米高的箕勒仔,再沿山徑攀上480米的北大刀屻,繼而攀上566米的大刀屻,可遠眺錦田、大帽山、林村、吐露港一帶全景,然後下山至近嘉道理農場的林錦公路,約需3-4小時行畢全程。由於山勢較險要,最好有一定行山經驗才前往。近年越野跑盛行,大刀屻成為多項長途越野跑賽事的主要賽道,每逢周末假日都有不少跑手前往。
乘搭本路線於百和路近粉嶺站(往華明方向第19號站)下車可達。
龍躍頭文物徑
龍躍頭文物徑於1999年12月4日開幕,是民政事務局古物古蹟辦事處於新界設立的第二條文物徑。 龍躍頭,俗稱龍骨頭,亦稱龍嶺,位於香港新界粉嶺聯和墟和墟東北面。該處有山名龍躍嶺,自古相傳,有龍跳躍其間,因而得名。龍躍頭為新界五大族之一的鄧氏聚居之地,其族原籍江西吉水。龍躍頭鄧族與宋朝皇室淵最深,南宋(1127-1279)末年,宋室皇姬南逃,嫁與錦田鄧氏族人鄧惟汲,其長子於元朝末年遷居龍躍頭。自後開村立業,子孫繁衍,始分遷鄰迎地區,另立村莊,數百年間,成為今日的五圍六村。 五圍即老圍、麻笏圍、永寧圍、東閣圍(又稱嶺角圍)及新圍(又稱覲龍圍);六村即麻笏村、永寧村(又稱大廳)、祠堂村、新屋村、小坑村及覲龍村。
該區鄧氏至今仍保留農村風俗,除春秋二祭及天后神誕外,該族於正月十五,仍有為初生之男丁舉行開燈儀式;於二月初一祭祖及設齋宴;並舉行十年一屆的太平清醮。屆時闔族及鄰近的村民,齊來參加慶典,甚為熱鬧。 龍躍頭還保存不少典型中國傳統建築,例如松嶺鄧公祠及天后宮等,而區內一些圍村,如老圍及新圍等,其圍門及圍牆甚至村內部份民居,至今仍保存原來凡風貌,見證過往的歷史和社會發展。
乘搭本路線於百和路近粉嶺站(往華明方向第19號站)下車,然後轉乘專線小巴56C線可直達善述書室、覲龍圍及小坑村,其餘景點則可轉乘專線小巴54K線直達。
崇謙堂
崇謙堂,位於龍山之山咀,為巴色會佈道會所於1926年創建,但教會成立可以追溯至1903年(清光緒三十二年),當時廣東省寶安縣布吉鄉巴色會退休牧者凌啟蓮牧師,偕同家人來新界粉嶺購買田地發展農業。當時崇謙堂村現址為禾田一片,凌牧師乃斥資將附近田地購買並建造村屋數間,以安置佃農。其後更於1910年(清宣統二年)與彭樂三先生合建一永久居所,即現今崇謙堂村乾德樓。
1903年起,凌牧師偕同長子凌善元牧師向農戶及附近客家人士傳揚福音,至1905年冬即有十數人決志信主,凌牧師有見及此,立即請求巴色總會差派傳道人建立教會,崇謙堂遂於1905年冬成立。後因信徒增多,遂於1951年擴張。由於該堂教友多於鄰近聚居,漸成村落,名「崇謙堂村」。村內有古房舍兩幢,名「乾德樓」,外有矮牆,大門上刻「乾德門」,建於1910年,較教堂建築年代為早。村後為墳場,1931年闢置,為教友最後安息的地方。崇謙堂曾用作幼稚園校舍,及後校舍日漸破落,故教會於1983年另建新堂,現址為粉嶺崇謙堂村20號A。
崇真會崇謙堂官方網頁:http://www.tsungkyamtong.net/
石廬
石廬位於崇謙堂東面,為華仁書院的創辦人徐仁壽先生於1936年所建。石廬為兩層中西合壁的建築,屋前為草坪。建築物雖有殖民地的建築特色,但屋頂卻是中國傳統的金字頂,以木樑及板條承托,並以瓦片鋪築。石靡廬的另一特色是屋內的天井及房間的布局,與中國傳統的民居相似。石廬正面矮牆有一半圓形磚牆,上面有「石廬」字樣的灰塑。現址為私人物業,不予開放。
麻笏圍
麻笏圍是鄧氏族人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所建。該村四面築有圍牆環繞,圍門向北,並裝有連環鐵門。門上紅粉石門額刻「鬱蔥」二字,寓意春蔥生長茂盛之地,可証該圍原稱「鬱蔥圍」。圍內房屋排列整齊,正中主巷盡頭設有神壇。惜部份圍牆已被拆卸。圍門於1994年被列為法定古蹟。
老圍
位於麻笏圍東南面,為該區鄧氏最早創建的圍村。圍村立於小丘上,四面有圍牆環繞。圍門原是北向,由於風水理由而改為東向,門甚窄小,以利防守。圍內房舍排列整齊,圍門側有一口水井,以往為村民的食水來源。北面牆上築有供守望用的高台。老圍於1997年5月被列為法定古蹟,及於1998及1999年進行全面修繕。
天后宮
天后宮,位於松嶺鄧公祠與老圍之間,其建築年代難以考證,但據村中父老相傳,其建造年代應較松嶺鄧公祠為早。該廟於1913及1981年進行全面維修。廟內正殿供奉天后及其待神千里眼與順風耳,左殿地上放置古鐘兩口,其中一口為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鑄造,乃鄧氏族人為子投契天后許願酬神之物;另一古鐘鑄於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為村內族中子弟出門往省應試,祈求路上平安而酬神之物。
松嶺鄧公祠
松嶺鄧公祠,位於老圍東面,於十六世紀初為紀念開基祖鄧松嶺公而建,是龍躍頭鄧氏的祖祠。該祠為三進式建築,擋中設於中進,後進分三殿,正殿供奉歷代祖先神主,宋二世祖稅院郡馬鄧惟汲及皇姑趙氏的神位居中,神主有龍頭木雕,與其他祖先神主不同。左殿內供奉對宗族有貢獻或功名顯赫的先祖。右殿則供奉鄉賢,正中為鄧師孟的神位。鄧師孟原為僕人,十六世紀末,與主人同被賊人所擄,師孟冒稱為主人的兒子,願留賊船為囚,賊人釋放其主人回家籌集贖金;主人離去後,師孟即投海自盡,死後被追認為忠僕,入祀鄉賢。
東閣圍
東閣圍,為鄧氏十三世祖鄧龍崗公(1363-1421)所建,約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東閣圍因位處龍躍碘東面,因而得名。圍村建於高台上,使房舍免受水浸的威脅。圍內的有局主要為四排面向西北的房舍。圍村原有圍牆和護城河環繞,圍牆四角均建有高樓。圍村的門樓於1953年重建。門樓放有四座紅粉石柱礎及兩塊方形的大麻石,相傳是一門與東閣圍同期造的廟宇所遺下的。 永寧村 永寧村,位於永寧圍的西北面,亦稱為大廳。它原為永寧圍的分支,約有三百年歷史。據說永寧村村址的前身是紅沙嶺,泥土呈紅色,因而得名。村內房舍比後排為低,以獲得更佳的風水。村前原有一個漁塘,現已改建為休憩場所。
永寧圍
永寧圍,相傳已有四百年的歷史。由於梧桐河位於圍村的西面,故風水甚佳。永寧圍的門樓建於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以紅粉可築砌,因日久失修,圍牆已成頹垣斷壁。圍內有三排稀向東北的房舍,但由於過去的發展,圍內的中國傳統房舍已所餘無幾。
善述書室
位於新屋村內,建於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用以紀念及祀奉鄧氏十九世祖鄧雲階的神位。該書室為兩進式家祠,庭院兩旁有走廊,廚房與門廳毗連,門外有禾坪,外有耳房多間。該書室除祀奉祖先神主外,亦作教育族中子弟之用,且曾存有古代練武用的刀、劍、戟、弓及箭等武器。第二次大戰以前,該處曾作教學之用,至1938年結束;戰後則改為幼稚園校舍。現時偶作宴會之用。
覲龍圍
建於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因正門門額刻有「覲龍」二字,故亦稱覲龍圍。該圍村的西面圍牆皆以青磚築砌而成,圍牆四角建有更樓,供守望用,圍門牆有連環鐵門。牆外原有護城河環繞,但現在已被填平。圍內房屋排列整齊,正中主巷盡頭處為神壇,圍內房舍多已拆卸,改建新廈。該圍村門樓、圍牆及更樓分別於1988年及1993年被列為法定古蹟。圍牆、圍門及更樓於1994至1995年全面重修。
小坑村
位於新圍西北面,約於二百年前建立。小坑村的鄧氏先祖原居於老圍內,後因居住環境擠迫而遷往龍堂定居,據說在龍堂定居時只建有十間房屋。鄧氏族人約於龍堂居住了三代後,因經常受賊匪的滋擾,故遷回龍躍頭,並於現址建立小坑村。
往會展站方向
圓方
圓方位於港鐵機場快線及東涌線九龍站上蓋Union Square之內,於2007年10月1日正式開幕。商場樓高4層,面積達100萬平方呎,商場設有戲院The Grand Cinema,提供12個影院1600座位,是本港最多院數的戲院,已於2007年10月中開始營業,另設有溜冰場。圓方分為五大區域,分別以中國五行的金、木、水、火、土為主題,商戶組合包括世界名牌商店、服飾店、美容店、食肆及娛樂設施,還包括8間1樓及2樓相通的複式零售店舖及8間複式食肆。此外平臺則設有70萬呎的公園,公園更有多個不規則天窗照耀商場中庭。
位於圓方內的環球貿易廣場 (ICC),為香港著名觀景臺「天際100」所在地,為香港位處最高點的室內觀景台,也是九龍區最高觀景台,位於西九龍柯士甸道西1號環球貿易廣場的第100層,面積約30,000平方呎,訪客可以在海拔393米高的觀景位置環視景色,最遠可以眺望澳門。觀景台設有多媒體設備,並不時舉辦專題展覽,讓訪客了解香港的發展及風土人情。
觀景臺樓上為香港目前海拔最高的酒店「The Ritz Carlton Hong Kong」,位於環球貿易廣場102至118樓,大堂設於103樓(海拔425米),102樓設有香港最高的酒店中菜廳「天龍軒」(獲米芝蓮二星餐廳殊榮,由著名中菜行政主廚劉秉雷主理)、意大利餐廳「Tosca di Angelo」(獲米芝蓮一星餐廳殊榮)及香港最高的自助餐廳Cafe 103等(位於103樓大堂側)。位於118樓的酒店泳池,是香港目前室內最高的泳池,可全天候欣賞維港高空風景。在此間香港最高的酒店住宿,為人生一大難忘體驗。
乘搭本路線於西區海底隧道收費廣場(往會展站方向第14號站)下車,然後到達港鐵九龍站大堂便可直達。
相關網頁:「圓方官方網頁」、「天際100官方網頁」、「The Ritz Carlton Hong Kong酒店官方網頁」
M+博物館
M+博物館,位於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樓面總面積達125,000平方米,於2015年1月29日動工,耗資49億港元,首階段工程預計於2020年第二季完結前竣工,而博物館已於2021年11月11日開幕。M+是香港嶄新的視覺文化博物館,收藏及展示20及21世紀來自本港、內地、亞洲以至全世界的視覺藝術、設計與建築及流動影像。M+博物館致力於收藏、展示與詮釋二十及二十一世紀的視覺藝術、設計及建築、流動影像,以及香港視覺文化。以香港中西薈萃的歷史特色為基礎,從身處的斯時此地出發。
博物館大樓總面積為65000平方米,當中展覽空間達佔17000平方米,設有33個展廳,主要集中於二樓,包括「希克展廳」及「南展廳」。而大樓正下方為大型展區「潛空間」,建於機場快線及東涌線的隧道旁,擺放不同類型的裝置作品。大樓同時設有大小不一的多用途空間,當中包括可以靈活地舉辦各種節目的「大台階」,可欣賞維多利亞港景致的教學空間「學舍」等。館內亦設有3間戲院、多媒體中心、研究中心和商店餐廳等設施。而遊人可利用旋轉樓梯往平台的天台花園,可以飽覽香港島和西九公園景致。
M+開放時間為星期二至四、六、日及公眾假期1000-1800、星期五1000-2200,逢星期一(公眾假期除外)全日休館,門票為 $120,開幕首年免費入場。
乘搭本路線於西區海底隧道收費廣場(往會展站方向第14號站)下車,然後步行約5分鐘直達博物館道M+正門,或於雅翔道九龍站外轉乘往九龍站方向(繞經博物館道)的296D線亦可直達。
相關網頁:「M+博物館」官方網頁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別稱「香港故宮」,位於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盡頭,是一個展示北京故宮博物院文物的博物館,佔地一萬平方米,於2018年初展開地基工程,2022年6月22日開館,7月2日對外開放,造價35億港元。
展廳樓高5層,館內將設9個展覽廳,當中1至7號展廳為常設展廳,從不同角度展示北京紫禁城的歷史及生活,其中6號展廳,為香港首個回顧本地收藏史的展覽。展示香港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香港收藏中國藝術歷史,反映本地博物館發展。藏品包括來自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和獲夢蝶軒主人盧茵茵與朱偉基捐贈946件中國古代金銀器珍藏。8及9號展廳屬特別展廳,為「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及「馬文化藝術」。
開幕展覽,北京故宮博物院將借出914件文物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出,涵蓋多種藏品類別,包括書畫、青銅器、陶瓷、金銀器、玉器、漆器、玻璃、首飾、雕塑、圖書典籍、古代建築等,時間跨度為5000年。展期由一個月至超過一年不等。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開放時間為星期一、三、四、日1000-1800、星期五、六及公眾假期1000-2000,逢星期二(公眾假期除外)、農曆新年年初一及初二全日休館,門票為 $50(1至7號展廳常設專題展覽)/$120(所有展廳),全日制學生、7至11歲小童、60歲或以上長者,殘疾人士以及綜緩受助人半價,6歲或以下小童免費入場。開幕首年,逢星期三常設展廳免費入場。
乘搭本路線於西區海底隧道收費廣場(往會展站方向第14號站)下車,然後步行約10分鐘直達博物館道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正門,或於雅翔道九龍站外轉乘往九龍站方向(繞經博物館道)的296D線亦可直達。
相關網頁:「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官方網頁
西港城
位於上環商業區的西港城,前身是舊上環街市的北座大樓,建於1906年,採用了愛德華式的建築風格。 1991年,土地發展公司把大樓修葺,改建成充滿文化特色的傳統行業及工藝品中心。這座設計獨特和具有歷史價值的樓宇,為售賣中國手工藝品和服飾的商戶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亦令西港城獲政府列為法定古蹟。乘搭本路線於干諾道中港澳碼頭(往會展站方向第15號站)下車前往。
文武廟
文武廟位於荷里活道與樓梯街交界,文武廟是根據文昌帝和關帝而命名的,建於1847年,創建的歷史可追溯至香港開埠初期,是香港最著名的廟宇之一。現存廟中最古老的物證是廟內兩條大石柱,是道光三十年(公元1840年)由一位善信所捐贈。當時香港還未開埠,足見此廟之古。廟內的佈置別具特色,有精鑄的銅及白鑞香爐,還有精雕細琢的神像木座。香港開埠初期,當時香港的法制還未完善,現在宣誓表示所作供詞並無虛言,祇須在監誓官之前舉手宣誓就可以,但在開埠之初,中國人宣誓的方法是燒黃紙及斬雞頭,那時法律承認這種方法有效,但指定要在文武廟內舉行。
1918年,曾有兩個大商人打錢債官司,雙方都拿不出有力的證據,法庭調解多次不能化解,於是只好讓他們到文武廟去「斬雞頭」。師爺、律師同時前去「監斬」。到了廟中,原告不肯先跪下發誓,被告也不肯跪下發誓,於是斬雞頭沒斬成,回到法庭,法官因原告不肯先下跪發誓,說明他心虛、理虧,反判原告有罪,被告無罪。此案當時轟動了整個香港。直至香港司法制度完善,這個宣誓的儀式才成為歷史陳跡。此廟雖經多次修建,總體仍保持舊貌,至今香火鼎盛。乘搭本路線於干諾道中港澳碼頭(往會展站方向第15號站)下車前往。
PMQ元創方
PMQ元創方位於中環鴨巴甸街與荷李活道交界,為一個全新啟用的創意中心,建築物前身為「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於2010年11月10日被列作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根據歷史學家Carl T. Smith於1973年撰寫的《Notes on Chinese Temples in Hong Kong》,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原址是早於1843年開埠初期由本地華人興建的一座城隍廟,為香港第一座華人的社區建設項目。1852年葡萄牙記帳員Floriano Antonio Rangel在一個公開土地拍賣中購下91號地段,地段正好是舊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的範圍。他在城隍廟周邊興建50間華人居住的房屋。Rangel在1873年去世,直到1876年政府買回土地,籌建中央書院(Central School,今皇仁書院),是香港有史以來第一間官立為公眾提供中、小學教育的學校,城隍廟及相鄰的房屋被拆卸,遺址旁的城皇街印正這段湮沒的歷史。1884年4月26日,香港總督寶雲爵士為中央書院新校址主持奠基儀式,1889年7月正式遷入荷李活道新校舍,並易名「維多利亞書院」(Victoria College),1894年再易名為「皇仁書院」(Queen's College)。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皇仁書院受嚴重破壞,淪陷時期更成為日軍騎兵部隊司令部,學生的書桌淪為飼料箱,1944年更因一場大火摧毀校舍頂部,皇仁書院於1947年在堅尼地道重開臨時校舍,並在1950年搬遷至銅鑼灣高士威道現址。
1948年,皇仁書院舊址清拆,1951年建成高、低兩座已婚警察宿舍,另有一座曾用作少年警訊會所的建築物,前身是「荷李活道警察子弟小學」。於1951年建成的警察宿舍,是全亞洲首座興建給員佐級(現稱「初級警務人員」)華裔警員及其家屬居住的宿舍。該址包括三個主要平台,由士丹頓街往下至荷李活道,中央平台建有兩座宿舍大樓,高座(A座)近士丹頓街及低座(B座)在中央,宿舍屬長型大廈設計,以功能為主,主要屬承重牆建築,即建築物內少用支柱或橫樑,每個單位均擁有獨立的露台和廚房,每層均設有公用走廊及公用廁所和浴室,供住宅單位共同使用。1960年代更加建電梯方便上落。1970年代各住宅單位擁有獨立廁所和浴室。低層平台亦有一座曾用作少年警訊會所的建築物--「荷李活道警察子弟小學」,後稱「少年警訊樓」。 前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及前警務處處長曾蔭培兩兄弟自小在這裏成長,出身於警察家庭的行政長官一家8口曾居於此。
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的居民於2000年全部遷出,以配合政府計劃將地方重新發展。2005年3月,政府把宿舍地皮列入勾地表,並建議發展為住宅區。然因保育人士反對,2007年10月政府遂把用地從勾地表中剔出。2009年施政報告上,政府把宿舍列入「保育中環」項目之一,發展局最終於2010年11月15日宣布,宿舍將由同心教育文化慈善基金會有限公司,聯同香港理工大學、香港設計中心和職業訓練局轄下的香港知專設計學院,活化成名為「PMQ元創方」的標誌性創意中心,並於2014年4月14日正式開放,預計同年6月正式揭幕。
元創方保留了荷李活道警察宿舍的兩座宿舍(A座及B座,分別以鄰近街名命名為Staunton及Hollywood)及少年警訊會所,另外在A座和B座間之中央廣場上興建一個平台連接A座及B座的2樓和4樓。在中央廣場下開闢了地下展示廊,展示前中央書院的石基。兩座宿舍共有約130個創意工作室,供本地或海外的藝術家製作及發售創意物品,包括工作室、書店、餐廳和商舖,其中不乏知名者如G.O.D.住好啲、本地設計師Chocolate Rain及時裝品牌Vivienne Tam等。貫通南北兩座的Showcase玻璃室,面積超過六千四百平方呎,除便利公眾行動及租戶交流外,亦可作展覽場地用途。Showcase頂部是一個大型花園,現正種植草皮,將來或會栽種食用或觀賞的植物。整個元創方頂部有一巨型玻璃天幕,讓佔地一萬平方呎的中央庭院可變成展覽場地而不受天氣影響。
乘搭本路線於統一碼頭道海港政府大樓對面(往會展站方向第16號站)下車,然後經中環至半山行人電梯至荷李活道出口,再沿荷李活道(往上環方向)步行前往。
相關網頁:「PMQ元創方官方網頁」
摩囉街
摩囉上街、樂古道是相當平民化的路邊攤街道,古董喜好者一定不能錯過這裡,這裡可是手工藝品及古董文物的集中地;此外再下去一點的荷李活道也是古董商店林立的地方,無論是家具、陶瓷或其它小古玩,在此可說是應有盡有。乘搭本路線於干諾道中港澳碼頭(往會展站方向第15號站)下車前往。
蘭桂坊
蘭桂坊 ( Lan Kwai Fong ) 位於中環德己立街及雲咸街交界。因為外來旅居人士的進駐,奇蹟式的發展出代表香港人另一種生活的重要指標,成為一群夜生活族最愛光顧的地區。蘭桂坊兩旁開設大量酒吧、的士高及西式餐廳,每間各有特色,每到晚上十時後均有大量人聚雜飲酒聊天,當有足球直播時更加人山人海,吸引大量足球發燒友。在蘭桂坊消遣不愁寂寞。以蘭桂坊來說,除了有明星起帶頭作用之外,這裡酒吧小館頗具特色。乘搭本路線於統一碼頭道海港政府大樓對面(往會展站方向第16號站)下車前往。
中環蘇豪區
中環蘇豪區是指荷李活道以南,以些利街一段半山自動行人扶梯為中心的地區,包括些利街、士丹頓街及伊利近街一帶。該處一帶近年來出現不少來自各國的高級美食餐館,當中大部份是香港罕見的。每到了夜晚時刻,許多香港的年輕人喜歡到這裡的舞廳和酒吧暢聚,為這條小街增添了一種獨特而熱鬧刺激的氣氛。乘搭本路線於統一碼頭道海港政府大樓對面(往會展站方向第16號站)下車,然後沿中環至半山行人自動扶梯前往。
大館
俗稱「大館」的舊中區警署,坐落於荷李活道中區警署樓羣,是英國殖民地時期初期至近年香港法治、司法及懲教綜合中心,即中區警署、前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
舊中區警署建於1864年,荷李活道的警察總部大樓,則建於1919年,屬新古典主義風格,其紅磚牆、花崗石雕刻及巨型圓柱均別具特色。前中央裁判司署建於1914年,有宏偉的石柱和以花崗岩砌成的護土牆,給人肅穆莊嚴之感。現存域多利監獄於1841年建成,位於中環奧卑利街西面(即現時的奧卑利街已婚警察宿舍),囚禁海盜、三合會會員和匪徒。域多利監獄是本港最先以耐久物料建造的西式建築物,部分大樓曾在二次大戰時遭轟炸並嚴重損毀,1946年復修後重開。該處在戰後曾用作入境事務處辦事處、警隊港島總區總部及中區警署。
政府於1995年宣布把中區警署樓羣列為一級法定古蹟,隨後在2001年建議修復樓羣,以作為與旅遊業有關用途。2005年12月20日,警隊舉行告別儀式,正式將中區警署交回政府。其後,政府於2008年7月15日通過與香港賽馬會以伙伴合作關係,共同推展保育和活化中區警署建築群的工作,是香港重點保育活化項目之一。現時除了部分倒塌的第四座已婚督察宿舍,尚待探討如何重建或修復外,舊中區警署建築群其餘15幢歷史建築物、新建的美術館大樓及綜藝館大樓、檢閱廣場、監獄操場、行人天橋等工程均已完成。項目以中區警署的俗稱「大館」命名,16幢建築物將分成三階段對外開放,其中新建的「奧卑利美術館」及「亞畢諾綜藝館」等設施,於2018年5月25日正式開幕。各座大樓連同開揚的戶外空間,將提供多個多用途場地,讓不同機構及駐場藝術家合作舉辦各類活動、展覽、節目等,屆時「大館」將集文化、藝術、餐飲、休閒設施於一身。乘搭本路線於統一碼頭道海港政府大樓對面(往會展站方向第16號站)下車,然後沿中環至半山行人自動扶梯前往。
相關網頁:「大館」官方網頁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及金紫荊廣場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是香港首個為會議及展覽而建的場地,第一期於1988年11月25日落成啟用,其後不斷進行擴建工程,第二期於1997年落成,而第一及第二期之間的中庭,於2006年進行擴建,並於2009年4月10日啟用。
一直以來,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是香港不少主要會議及展覽的舉行地方,1997年7月1日的回歸大典便是在會展二期的新翼舉行。而第二期本身及其對出的金紫荊廣場,更是香港地標之一,成為旅客必到的景點。
而金紫荊廣場位於灣仔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新翼人工島的東北部,為紀念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而設立。當時中央政府把一座金紫荊銅雕送贈香港,並安放在當時新落成的會議展覽中心新翼,面對海港的廣場上。雕塑的正式名稱為「永遠盛開的紫荊花」,寓意香港永遠繁榮昌盛,在1997年7月1日早上由當時的中國副總理兼外長錢其琛及香港特區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主持揭幕儀式。
金紫荊銅雕有6米高,在設計方面,金色的紫荊花座落在圓形暖紅色花崗石的基座上,基座的形狀以城牆作為設計,城牆代表中國的萬里長城象徵祖國,基座的形狀呈下方上圓,寓意九州方圓。而紫荊花則代表香港,整個設計象徵香港座落於中國疆土之內,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
金紫荊廣場每日早上8時舉行升旗儀式,晚上6時正則進行降旗儀式。在一般日子,升旗儀式由5名穿著工作服的警務人員進行,屆時現場將有擴音系統播放國歌;降旗儀式則不會播放國歌。隆重的升旗禮於每月1日舉行,穿著禮服的警務人員,包括10名槍隊成員、升旗手及警察樂隊(包括警察銀樂隊及警察風笛隊)將進行升旗儀式。在升旗儀式完成後,樂隊將進行約10分鐘的樂曲演奏。
在香港回歸紀念日(7月1日)及國慶(10月1日),特區行政長官將率領主要官員、中央駐港機構負責人、行政立法兩會議員、駐港使節及社會賢達出席升旗儀式。升旗儀式除了穿著禮服的警務人員及警察樂隊外,各主要紀律部隊組成的儀仗隊亦會參與儀式,當國旗與區旗在空中飄揚後,通常會安排兩艘來自消防處的滅火輪在會展二期對開的維多利亞港海面作噴水表演;繫著國旗與區旗的政府飛行服務隊直升機方陣,將由西向東低飛越過會場上空,警察樂隊並同時演奏《回歸頌》(曲:董趙洪娉、吳敬文/詞:董趙洪娉、翁月華)作結。
乘搭本路線於港灣道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往會展站方向第21號站)或會展站巴士總站下車前往。
銅鑼灣
銅鑼灣是香港熱鬧的購物區之一,是個處處讓人驚豔的地區,光是看到眾多小型商店並排而立的景觀,就足以讓人感到 驚訝。銅鑼灣更被稱為「小日本」,因為多家日本百貨公司都集中在這個地區。銅鑼灣也有許多鞋子、家電用品和年輕時裝專賣店。大型購物中心包括時代廣場、嘉蘭中心、世貿中心、利園、利舞台廣場、名店廊和金百利等等,銅鑼灣亦是香港的飲食勝地,既有充滿道地香港風情的酒樓,更有高級的魚翅菜館與高級餐廳,珍饈百味挑選。在百德新街附近的名店坊,除了琳瑯滿目的時裝精品外,還有多家富有異國情調的餐廳;名店坊旁的加寧街亦可見各類食店,其中以中菜館居多。乘搭本路線於干諾道中近港澳碼頭(往會展站方向第15號站) 下車,然後轉乘往銅鑼灣方向的968線前往,而且設有免費轉乘優惠。
時代廣場
時代廣場於1994年4月正式開幕,是香港最大型的購物中心之一,更榮獲香港旅遊協會選為香港十大景點之一。時代 廣場座落於銅鑼灣繁盛的心臟地帶。整體建築由兩幢分別四十六層及三十九層高的辦公室大樓,這座大型的購物中心 及位於其上蓋的辦公室大樓的前身是香港電車廠。現時的時代廣場,購物中心佔地共900,000平方呎,甲級寫字樓佔地共超過一百萬平方呎。消費及娛樂設施劃分為不同的區域,包括購物、娛樂、消閒及飲食。時代廣場將傳統的百貨公司模式用在商場的設計上,將不同類形的商戶集中在同一層內,使顧客在消費娛樂時陪感方便,每年大除夕舉行仿照美國紐約時代廣場的「蘋果倒數」更令時代廣場聞名國際。乘搭本路線於干諾道中近港澳碼頭(往會展站方向第15號站) 下車,然後轉乘往銅鑼灣方向的968線前往,而且設有免費轉乘優惠。
相關網頁:「時代廣場官方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