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A 市集之旅:中環(天星碼頭)-→尖沙咀(漢口道)
Market Route: Central (Star Ferry)→Tsim Sha Tsui (Hankow Road)

本路線為觀光旅遊巴士路線,提供由中環(天星碼頭)開往灣仔街市、油麻地果欄、旺角花墟、朗豪坊、廟街、佐敦、尖沙咀(海港城)的巴士服務,為H1線的特別班次,屬「人力車觀光巴士」路線之一,由H1線「日景班次」分拆出來,於2017年10月21日起投入服務,袛於每日早上由中環開出一班單向服務(有關「人力車觀光巴士」的發展史,可參閱「『人力車觀光巴士』簡史」分頁)。

香港的傳統特色市集一直是遊客到香港的熱門景點(例如灣仔街市、油麻地果欄、旺角花墟),但現時唯一的「人力車觀光巴士」H1線的「 日景班次」,並未覆蓋以上地區。因此,為使旅客能使用「人力車觀光巴士」遊覽港九各特色市集,新巴及運輸署於《2017-2018年度巴士路線計劃》中,建議將H1線1030中環開出班次,改經灣仔街市、油麻地果欄、旺角花墟及上海街(朗豪坊)一帶,而不經荷里活道、灣仔(北),並獨立編號為H1A。建議經中西區、灣仔及油尖旺區議會通過後,本路線於2017年10月21日起投入服務,新巴並命名本路線為「市集之旅」。

不過重組以來,三線客量一直偏低,2019年的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引發的示威,導致港九多處交通受阻,更進一步打擊該三線的客量。因此,新巴於2020年1月13日起,再次重組「人力車觀光巴士」的服務,本路線因而停止服務。

本路線與H1、H2線採用同一車隊,主力為五輛改裝為半開篷形式的Dennis Trident 12米(1215-1219,配置歐盟三型引擎,為新巴最後一批購入的Dennis Trident 12米巴士),下層保留空調車廂(與「大巴士」現時行走的安凱HFF6110GS-2空調雙層巴士的半開篷形式相同),另外預留一輛配上人力車觀光巴士標準色彩的Enviro500 MMC 12米(5663/TV3587),成為固定後備巴士之用。

由於本路線為觀光巴士路線,除了設有單程收費以外,亦設有「一天票」供乘客於同一天內無限次任意乘搭本路線及另外兩條「人力車觀光巴士」H1、H2線,由於本路線只提供單向服務,抵達尖沙咀(漢口道)後需要再次繳付車費或出示一天票乘搭H1線。此外,本路線並設有「Next Bus」實時抵站時間查詢(網址:http://eta.rickshawbus.com/),乘客只需用手機掃描沿線巴士站上顯示的QR Code,或使用新巴/城巴手機應用程式,便可查詢本路線巴士的預計抵達時間,方便計劃行程。

值得一提,本路線取消前,是「人力車觀光巴士」路線中,唯一一條只提供單向往尖沙咀服務的路線,巴士抵達尖沙咀(漢口道)後便會改為行走H1線返回中環(天星碼頭)。而本路線途經新填地街北行(眾坊街至旺角道),是自新巴獨營過海路線971線於2010年來回程改經彌敦道後,再次有專營巴士駛經新填地街前往旺角,而太子道西至弼街一段塘尾道南行,則是繼1988年7月25日九巴12B線停辦後,再次有專營巴士駛經該處,而通菜街(介乎運動場道至太子道西一段)、弼街(塘尾道至上海街一段)更是首次有專營巴士行走。

目前,本路線與H1、H2線同為新巴收費最高的獨營巴士路線。

本路線途經港島及九龍區不少傳統特色市集,詳情可參考本路線資料「景點介紹」頁面。

服務時間

每日
中環(天星碼頭)開
1030

H1, H1A, H2詳細班次時間表

每日
中環(天星碼頭)開
路線 每日
尖沙咀(漢口道)開
路線
1000 H1 1145 H1
1030 H1A 1215
1100 H1 1245
1130 1315
1200 1345
1230 1415
1300 1445
1330 1515
1400 1545
1430 1615
1500 1645
1530 1715
1600 1745
1630 1815
1730 H2 1845
1800 1915
1830 1945 H2
1900 2015
1930 2045
2000

行車里數及時間、派車資料

全程行車時間68分鐘
全程行車里數15.7公里
常見車款:1215-1219(Dennis Trident 12米開篷空調巴士)、5663(Enviro500 MMC 12米)

收費表

空調開篷觀光巴士
全程收費 35.20
十二歲以下小童及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半價
本路線接受八達通繳費服務
乘客如欲在抵達尖沙咀(漢口道)後繼續行程,需要再次繳付車費。於彌敦道(九龍中央郵政局)至廣東道( 海運大廈)對面之間乘車的乘客,請於上車付款後領取「付款通知識別證」,並於下一總站重新上車時交回車長
六十至六十四歲長者使用樂悠咭,或六十五歲或以上長者使用長者八達通,只收$2.00或車費半價(以較低者為準);殘疾人士使用個人八達通,只收$2.00或車費原價(以較低者為準)
於開篷觀光巴士未能提供服務期間,本路線會以雙層空調巴士行走

本線不設八達通轉乘優惠。

「人力車觀光巴士」一天票

「一天票」售價為 $200,憑票可無限次乘搭H1、H1A及H2線。「一天票」可於巴士上以現金或八達通購買,亦可於以下地點購買:

  • 新巴顧客服務中心(金鐘東巴士總站)
  • 城巴顧客服務中心(香港國際機場地面運輸中心)
  • 城巴售票站(金鐘西巴士總站)
  • 新渡輪中環5號及6號碼頭
  • 尖沙咀海濱長廊星光大道

上車時需出示有效的「一天票」或即時在巴士上購票。

使用細則

  • 憑車票可於使用當日之新巴路線H1、H1A及H2服務時間內無限次乘搭新巴路線H1、H1A及H2。
  • 車票只限持票人使用,並不得轉讓。
  • 車票不可兌換現金。
  • 遺失或損壞的車票將不獲重發。
  • 新世界第一巴士服務有限公司保留修訂本車票條款及細則之權利。

 

行車路線

中環(天星碼頭)開,經
民光街,民耀街,港景街,交易廣場巴士總站,干諾道中,紅棉路,金鐘道,添馬街,金鐘(西)巴士總站,德立街,紅棉路支路,金鐘道,軒尼詩道,分域街,莊士敦道,灣仔道,摩利臣山道,禮頓道,堅拿道西,堅拿道天橋,海底隧道,康莊道,漆咸道南,加士居道,彌敦道,眾坊街,新填地街,旺角道,洗衣街,運動場道,花園街,太子道西,塘尾道,弼街,上海街,佐敦道,廣東道,九龍公園徑,梳士巴利道及漢口道。

沿途各站

 中環(天星碼頭)開
區域
街道
車站
景點
0
中環
中環(天星碼頭)
中環六號碼頭
國際金融中心、天星碼頭、天星小輪、香港摩天輪
1
中環
交易廣場
巴士總站
交易廣場
2
金鐘
金鐘(西)
力寶中心
太古廣場、香港公園、茶具文物館、金鐘廊、金鐘站(往海洋公園巴士站)、舊域多利軍營火庫、新政府總部、新立法會大樓、添馬公園、「佔領中環」發起地
3
灣仔
莊士敦道
修頓球場
利東街、舊灣仔街市
4
灣仔
摩利臣山道
南洋酒店
鵝頸橋街市、時代廣場
海底隧道
5
旺角
洗衣街
伊利沙伯中學對面
旺角花墟、女人街
6
油麻地
上海街
近西貢街
廟街、榕樹頭、油麻地果欄、廚房用品街、廣東道玉器市場
7
尖沙咀
尖沙咀(漢口道)
香港基督教青年會
香港文化中心、星光大道、Victoria Dockside、海港城、1881Heritage、尖沙咀鐘樓、天星小輪

人力車觀光巴士實時網上抵站時間查詢服務

網址:http://eta.rickshawbus.com/

乘客可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登入以上網址,然後選擇所需路線及車站,便可以即時取得指定車站下兩班車的預計抵達時間。

「人力車觀光巴士」發展簡史

「人力車觀光巴士」是香港首批供巴士乘客可以「隨上隨落」(Hop-on Hop-off)的專營巴士路線,其車隊上層車尾裝上了仿製香港人力車的綠色帳篷,配合車身上的人力車圖案,使巴士看起來像一部人力車。「隨上隨落」的觀光巴士路線在外國主要觀光城市十分盛行,但在香港要到廿一世紀始出現。

早於2002年1月,九巴開辦「九龍遊」觀光巴士服務(T1線,已取消)不久,新巴已向運輸署申請開辦開篷巴士旅遊路線,由中環至銅鑼灣,途經荷李活道、灣仔春園街、銅鑼灣中央圖書館及跑馬地賽馬博物館等,當時預計於同年第三季投入服務。同年12月,新巴提出修訂,把路線改為來往中環(交易廣場)及筲箕灣,並於《2003-2004年度巴士路線發展計劃》中正式向區議會提出建議開辦該路線。但由於2003年香港受到「沙士」疫情影響,故此新巴押後至同年8月才再提出此計劃。後來此建議遭區議會因安全理由而反對,結果需要擱置。

相隔數年後,於2008年12月,總部設倫敦的「大巴士公司 The Big Bus Company」於香港開展觀光巴士服務,在香港開辦首條讓遊客「隨上隨落」(Hop-on Hop-off)的開篷巴士路線。因應「大巴士」搶先一步進佔香港觀光巴士市場,新巴於2009年的《2009-2010年度巴士路線發展計劃》,再度提出開辦觀光開篷巴士路線,分別為中環碼頭至蒲飛路的H1線(即本路線)及中環碼頭至跑馬地的第一代H2線。由於後者與大巴士公司的港島線(後稱紅線)十分相似,被視為新巴藉此組新路線與「大巴士」競爭,連同2009年5月城巴開辦的「觀光城巴」服務,被視為新創建搶回「隨上隨落」開篷巴士生意的第一步。

由於當時正值金融海嘯,不少議員認為開設專營觀光開篷巴士可以帶動經濟,結果在中西區及灣仔區議會的支持下,新巴開辦觀光開篷巴士的建議終於得到落實,新巴並將該兩條路線H1及第一代H2,冠以「人力車觀光巴士」品牌,一同於2009年10月18日起投入服務。在路線開辦前夕(10月17日早上),新巴在中環碼頭巴士總站進行了啟行典禮,並安排了記者、嘉賓及兩大巴士迷組織(香港巴士迷會及巴士迷世界)的會員乘搭試乘旅程。

隨著一些傳媒及旅遊書的報導,「人力車觀光巴士」逐漸廣為所知,並吸引了不少本地及外地遊客慕名乘搭。而在2009年11月6日獲無線電視晚間新聞「周五搜記」環節介紹後的週末,更吸引了數以百計乘客乘坐,令多班人力車觀光巴士滿座。此後,觀光巴士每逢週末都吸引不少巴士迷乘坐,而平日客源則主要以外地遊客為主。

「人力車觀光巴士」於2009年除夕,更特別開辦了「除夕夜觀光巴士」H2A線,讓乘客可以欣賞香港夜景同時,於巴士上倒數迎接2010年的來臨。之後每年的除夕夜,新巴「人力車觀光巴士」均有推出此項特別服務,但起點改為中環(大會堂),折返點由摩頓台改為銀幕街。直至2014年12月13日,因H1及第一代H2線合併,是年的「除夕夜觀光巴士」改由橫跨港九兩岸的H1S線負責。當年H2A線的收費模式,亦於2010年1月起應用於H1及第一代H2線,往中環方向的班次實行下車才付款的模式,方便繳付單程車資的乘客,在蒲飛路或跑馬地總站無須下車重新付款,可以安坐車上繼續行程,到下車時才繳付第二段的車資。

2011年1月29日起,「人力車觀光巴士」首次重組,H1及第一代H2線均修改行車路線:H1線不停蒲飛路及香港潮商學校,總站改為香港大學,部分分站亦有所修改;第一代H2線總站改為銅鑼灣,並增設夜景班次同時修改部分分站。

不過,因H1及第一代H2線服務範圍初時只限港島北岸,未有覆蓋九龍半島,客量一直偏低;而且兩線分別連接半山及跑馬地的旅遊景點,需於中環碼頭轉乘方可穿梭部份景點,未能為旅客提供便捷的服務。有見及此,新巴於《2014-2015年度巴士路線發展計劃》內,建議H1及第一代H2線合併,編號仍為H1,並大幅延長行車路線,離開灣仔金紫荊廣場後,經紅磡海底隧道前往九龍半島,在九龍半島內途經佐敦道、廣東道、梳士巴利道、漆咸道南,然後經紅磡海底隧道返回銅鑼灣,依原第一代H2線的夜景路線返回中環天星碼頭,將服務範圍擴展至佐敦及尖沙咀區的旅遊景點,日間班次則繞經上環及荷李活道(文武廟及中環蘇豪區)。重組建議獲中西區區議會交通及運輸委員會通過,於2014年12月13日起,兩條「人力車觀光巴士」路線H1及第一代H2線正式合併,中環(天星碼頭)總站亦由原有的六號碼頭遷往八號碼頭,與新巴15C線互調總站(2015年10月12日起遷回六號碼頭)。與原建議不同的是,日景路線時段為1000-1630,而非原建議的1000-1700,往九龍方向走線改經雪廠街(都爹利街煤氣燈)、遮打道(皇后像廣場)及政府總部,而非原建議的香港禮賓府、花園道纜車站。

新巴及運輸署於2016年3月向中西區區議會交通及運輸委員會提出建議,將H1線由循環線改為兩邊總站,尖沙咀總站設於漢口道香港基督教青年會外,以加強班次穩定性。經中西區區議會通過後,H1線於2016年6月18日起實施有關改動,取消循環運作,以中環(天星碼頭)及尖沙咀(漢口道)為兩邊總站。  

「人力車觀光巴士」營運初期,新巴派出由富豪奧林比安11米雙層空調巴士改裝成的空調開篷巴士(車隊編號VA51-VA55) 行走,巴士以人力車概念設計,並貼上仿照傳統人力車裝飾的全車身廣告。於「人力車觀光巴士」的空調開篷巴士車隊維修或故障期間(例如年檢),則會安排普通空調雙層巴士作為後備巴士,新巴在2010年12月起更特意把一輛丹尼士三叉戟10.3米低地台雙層空調巴士(3360/KT3917)換上人力車觀光巴士標準色彩,並加裝報站機,以作固定後備巴士之用,在一般情況下會行走25線;該輛巴士於2010年12月16日首次支援人力車觀光巴士服務,直至2014年中為止。

隨著第一代「人力車觀光巴士」車隊年事已高踏入退役之年,五輛富豪奧林比安11米當中的VA51已率先於2015年4月中轉售城巴非專營部,其餘四輛巴士預計於2015年中退役,並轉售城巴非專營部。因開篷巴士車輛不足,新巴於2015年4月起暫時加派Enviro500 MMC 11.3米(4040 /SL2101)、Enviro500 12米(5518 /PR8688、乙未羊年生肖巴士5568 /RY5083)作為後備車。直至2015年12月,新巴決定將一輛新出牌的Enviro500 MMC 12米(5663/TV3587)換上人力車觀光巴士標準色彩,成為第二代固定後備巴士之用。

為配合第一代「人力車觀光巴士」車隊行將退役,新巴於2015年2月特為五輛Dennis Trident 12米(1215-1219,配置歐盟三型引擎,為新巴最後一批購入的Dennis Trident 12米巴士)雙層空調巴士改裝為半開篷形式,下層保留空調車廂(與「大巴士」現時行走的安凱HFF6110GS-2空調雙層巴士的半開篷形式相同),於2015年5月至6月期間完成改裝,取代餘下的富豪奧林比安開篷巴士,成為第二代「人力車觀光巴士」車隊,其中首輛同款巴士(1215/KM5423)於2015年5月16日早上於H1線首航,第二輛同款巴士(1216/KN4792)亦於同年5月19日投入H1線服務。餘下三輛同款巴士(1217、1218、1219)亦於同年6月中至6月下旬完成改裝,投入H1線服務。

2015年9月2日最後一輛前中巴過檔新巴的丹尼士獵鷹(Dennis Condor)11米空調巴士(DA90/HH6198)退役前最後一天,獲特別安排行走H1線尾車後的加班車(2034於中環天星碼頭開出),可說是退役前的懷念,而之前數個月曾經行走不少路線(如港島91、94、95、N8、N8P、過海隧巴104、106、106P、970、將軍澳路線798、N796等等),退役後亦象徵前中巴過檔新巴的丹尼士獵鷹11米巴士,已經全面退役。另外,新巴最後一輛由中巴過檔的富豪奧林比安11米雙層空調巴士,為新巴最後一輛非低地台巴士,亦是第一代「人力車觀光巴士」車隊當時唯一一輛現役巴士(VA55/HP3851)於2015年10月20日行走H1線時,因車輛故障回廠,新巴決定該車不再復修,正式除牌退役,象徵由中巴過檔新巴的所有巴士車隊,已經全面退役,亦象徵新巴車隊全線低地台化。

香港的傳統特色市集一直是遊客到香港的熱門景點(例如灣仔街市、油麻地果欄、旺角花墟)。另外,位於南九龍的彌敦道一帶的夜景,是香港知名景點之一,但H1線並未覆蓋以上地區。因此,為使旅客能使用「人力車觀光巴士」遊覽港九各特色市集,及更深入地欣賞油尖旺一帶的夜景,以及近距接觸到廟街及榕樹頭,新巴及運輸署於《2017-2018年度巴士路線計劃》中,建議將H1線1030中環開出班次,改經灣仔街市、油麻地果欄以及旺角花墟一帶,而不經荷里活道,並獨立編號為H1A;同時建議將H1線於1730起由中環開出班次,及1945起由尖沙咀開出班次分拆出來,往尖沙咀方向繞經彌敦道、眾坊街及上海街,往中環方向則改經彌敦道(尖沙咀至旺角一段) 、亞皆老街、上海街、佐敦道及加士居道,不經尖沙咀東一段的漆咸道南,並獨立編號為H2(第二代),原有H1線1700之夜景班次則取消。建議經中西區、灣仔及油尖旺區議會通過後,於2017年10月21日起實施以上改動,H1A線「市集之旅」及H2線「夜景之旅」亦於當日起投入服務。

 

搭H1A「市集之旅」
尋訪香港特色市集!


H1A線穿梭灣仔、油麻地、旺角內的特色市集,體驗香港地道文化

更多景點請瀏覽網址 http://www.rickshawbus.com/tc/sightseeing_spots/index.html

天星碼頭及天星小輪(車站編號:中環(天星碼頭)總站、往尖沙咀7)

尖沙咀碼頭往返中環天星碼頭的渡輪服務,航線歷史相當悠久,可謂見證了香港的繁華與興盛,也為香港旅遊業立下不少汗馬功勞,亦曾發生不少風風雨雨的渡輪航線。

本航線在1871年香港開埠不久出現,當時由波斯拜火教(即祆教)教徒 Mr. Dorabjee Naorojee Mithaiwala 利用一艘名為「晚星」的蒸汽船提供橫渡維多利亞港服務,並於1880年創立「九龍渡海小輪公司」。當時服務時間為早上六點半至下午五點四十五分,一小班一班。至1890年,「九龍渡海小輪公司」已擁有四艘單層小輪,不久更加設上層客艙。後來,亞美尼亞裔商人吉席‧保羅 Sir Catchick Paul Chater買下了所有小輪,並於1898年5月1日正式成立「天星小輪公司」,轄下的船隊的船名包含「星」字。當時班次需40分鐘一班,船費每位五仙。天星小輪提供服務不久,已出現虧蝕,因為乘客量少,不足以回本,加上當時有免費接載公司員工福利,令十年內已蝕四千六百元(相等於現時過百萬以上)。

於是踏入二十世紀,開始推行分等制度,把票價分為頭等與二等及加設月票,以增加收益,當時頭等為一毫五仙、二等為一仙、月票為五元、二十五程票為二元半。並把渡輪製造權交給黃埔船塢,希望減低成本。1906年正式改善服務,大幅加密班次至 7-10 分鐘一班,並延長服務時間,1916年因尖沙咀火車站啟用,乘客量大幅上升,1933年正式獲得尖沙咀至中環航線專營權。

在二次大戰期間,日本在1941年攻打香港,儘管戰情嚴重,機槍及砲彈聲響個不停,天星小輪仍決定維持渡輪服務至12月12日早上十時正,在英軍的控制下,疏散那些仍在九龍半島的難民,軍隊及要員。隨後,天星小輪的服務停頓了三年零八個月,是成立以來最長時期的停頓。1965年10月,天星小輪申請加價,把頭等船費加價5仙(由2角加價至2角5仙),事件引起市政局民選議員的關注及絕食抗議,及後更觸發九龍區的騷亂及暴動,事件到1966年4月10日才告一段落,後稱為天星小輪加價事件。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可謂本航線的黃金時期,1962年更延長服務時間至凌晨三時,客量一時無兩,但1972年8月海底隧道通車,從此往來九龍及港島不需依靠渡輪,客量因而下跌,幸而香港旅遊業起飛,旅遊協會利用天星小輪招徠遊客,尤其往來中環至尖沙咀,搭船是最快捷方法,深受不少遊客歡迎,使天星小輪成為香港的標誌之一,更響譽海外。其後地鐵通車,乘客人數續減,1982年正式提早於晚上十一時許開出尾班船。但由於地利及聲譽仍在,遊客越來越多,故服務質素不跌反升。

由於票值便宜及班次頻密,沿途亦可飽覽維港景色,而且充滿歷史價值,碼頭及船內設施滿載香港人的集體回憶,更被國家地理旅遊雜誌列為「人生五十個必到景點」之一,成為國際知名的渡輪航線,深受乘客及遊客歡迎,相信全港市民及每一個到香港遊覽的遊客都曾經乘搭過本航線。

政府宣佈中環第三期填海計劃,會把位於大會堂的中環碼頭拆卸,天星小輪於2006年11月12日移出至中環七號碼頭服務,該新碼頭以1912年的天星碼頭及其鐘樓外貌作為藍本,並設有咖啡座、餐廳,以及可欣賞270度維港景的觀景台。但地利盡失,亦不再是往來尖沙咀與中環最快交通工具,只是方便了往返離島的乘客,客量因而下跌。

香港摩天輪(車站編號:中環(天星碼頭)總站)

香港摩天輪 (The Hong Kong Observation Wheel),是香港一座高60米高的巨型摩天輪,位於中環民光街33號中環海濱長廊上,由瑞士Swiss AEX公司建設及營運,於2014年12月5日下午5時正式開放予市民及遊客使用。景點由香港電訊負責指定及獨家廣告及宣傳合作夥伴。

香港摩天輪有42個車廂(包括一個VIP車廂),每個車廂可載八名乘客,繞行一圈要花15至20分鐘。車廂內有恆溫設備,並設免費Wi-Fi功能,讓您可以輕鬆打卡、即時跟朋友分享喜悅。摩天輪附近有一個活動廣場,提供小吃,讓旅客由一個嶄新的角度觀賞香港的日與夜。

開放時間為每日早上10時至晚上11時,成人收費為港幣100元,學生、小童港幣70元,長者及傷殘人士為港幣50元。另設有包廂價錢,2-3人為港幣500元,4-8人為港幣800元。

相關網頁:「香港摩天輪官方網頁 

交易廣場(車站編號:往尖沙咀1)

位於中環心臟地帶的交易廣場,由香港中環著名大業主置地公司興建,共有3座辦公大樓,底層設有商場,地下設有巴士總站。第一及第二座於1985年落成,樓高52層(188米),第三座則於1988年落成。

香港交易所的交易大堂設於交易廣場,其名字得名於此。在第二座正門噴水池擺放有台灣雕塑大師朱銘鑄造的太極雕塑,及一對水牛雕塑。在第一座的正門水池中央,裝放有一個8字形的雕塑。大堂設有展覽廳,時常有藝術作品展覽。展覽廳旁並放有一柱古炮,名牌說明是建築地基時發現,背景不詳。

政府總部(車站編號:往尖沙咀2)

政府總部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的所在地,位於香港島金鐘添馬添美道2號,分為東翼及西翼兩座。新政府總部是添馬艦發展工程的三組建築之一,其東北為立法會綜合大樓,其西北則為行政長官辦公大樓,三組建築之間的綠化帶闢作添馬公園。

從香港開埠開始,作為香港政府總部所在地的中區政府合署長期位於中環政府山,並曾於1957年在原址進行重建。2002年,香港政府提出將政府總部連同位於舊最高法院大樓的香港立法會及位於禮賓府的行政長官辦公室一併搬到前添馬艦海軍基地地皮。這項計劃曾於2003年一度擱置,後於2005年重新提出,並於2006年獲立法會財務委員會通過撥款。新大樓由許李嚴建築師事務有限公司負責設計,於2008年動工,2011年8月18日由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主持揭幕儀式。行政長官辦公室於2011年8月8日遷到新政府總部。新政府總部亦於同年8月開始逐步投入使用。

自新政府總部啟用以來,其東翼前地(被公眾稱為「公民廣場」)取代了中區政府合署外之地段,經常舉辦社運集會。從2012年起,七一大遊行的終點從原先的中區政府合署改為新政府總部,而其他以向政府表達訴求為目的的遊行之終點亦作相同更改。

2014年9月28日,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健民及基督教退休牧師朱耀明,於政府總部發動「佔領中環」(全名: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 Occupy Central with Love and Peace, OCLP)的政治運動和公民抗命運動,目的是爭取香港實行「真普選」行政長官及全體立法會議員,持續達79天,佔領行動曾經一度擴散至旺角、尖沙咀及銅鑼灣,而政府總部附近的夏愨道一度成為「佔領中環」的主場,事件轟動香港及全世界。

花園道山頂纜車總站(車站編號:往尖沙咀2)

山頂纜車是香港第一條正式興建的鐵路。它的歷史可追溯至1881年,當時有人提議在港島興建一電車系統,唯因未有財團感興趣而擱置,但這計劃卻引伸出興建山頂纜車的計劃。最後由蘇格蘭企業家亞歷山大.芬梨.史密夫(Alexander Findlay Smith)向當時的港督軒尼詩爵士(Sir John Pope Hennessy)提出建議,並獲批准興建一條連接中環花園道及山頂盧峰峽的鐵路(即山頂纜車)。

1885年,山頂纜車開始興建,並由Hong Kong High Level Tramways Company 經營,於1888年5月30日由當時港督德輔爵士(Sir George William Des Voeux)主持啟用儀式後正式通車,初時設有以下車站:花園道(海拔25米)總站、堅尼地道站、麥當勞道站、寶雲道站(一九八五年一月一日起取消)、梅道(海拔180米)站、白加道站(海拔363米)及山頂總站(海拔380米)。1905年,山頂纜車售予香港山頂纜車有限公司,至此經營至今。

山頂纜車初通車時,纜車由燃煤蒸汽機發動,只有三十個坐位,而且起碼一半是開放式。車就停在原位伸腳落車,車行時不小心就會跌出車外。直到1926年,始改為電力發動,車箱改為五十個位。1926年前的山頂纜車,是有分級制度的:頭等只限政府官員及山頂居民乘坐,二等乃士兵及警察專用,而一般受僱山頂住宅的工人只能坐三等。另外1908-1949年間,纜車上的首兩排座位是預留給當時的港督專用,而座位背後更設有一塊刻上「此座位留座予總督閣下」的銅牌。

戰後,山頂纜車於1948年推出設有六十二個座位的輕盈全金屬車卡,後於1959年,推出設有七十二個座位的全鋁質車身車卡,綠色的山頂纜車成為香港的標誌之一,隨著山頂成為國際知名的旅遊景點,原有的系統已不勝負荷,因此於1988年5月18日,纜車公司委託瑞士的 Von Roll Transport System Limited ,為纜車系統進行現代化工程,當最後一班舊式纜車(綠色)於1989年6月19日載客後,山頂纜車隨即停駛進行現代化工程,工程包括改為自動化操作、拆除舊有的架空電纜、在總站設供電路軌給纜車上使用、及改用全新製造,酒紅色車身的兩卡的纜車,載客量達一百二十人,包括二十五個企位。現代化工程於1989年8月4日完成後,山頂纜車服務於翌日重開。

山頂纜車自1989年的大型現代化計劃竣工後,接近30年來一直未有更新,因應繁忙時段人流眾多及空間不足所限,於花園道的山頂纜車總站外,經常出現人龍。2016年,山頂纜車獲延續10年期經營權後,隨即向政府提交《山頂纜車發展計劃》,斥資6.84億進行全面纜車系統及設施升級工程,包括添置全新纜車,載客量由現時120人提升至210人,同時擴建花園道纜車站總站,建造可容納1300名乘客的候車空間,徹底消除排隊人龍,預計2021年完成。《山頂纜車發展計劃》獲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批准後,於2018年正式展開,由於工程規模龐大,山頂纜車將需分階段暫停服務,首階段於2019年4月23日起暫停服務約3個月,至同年7月22日重開(第二階段則於2020年第三季展開,屆時需暫停服務約5個月)。  

經歷百載發展,山頂纜車由昔日只為山頂的高官府第的居民提供交通服務,演變至今日遊客必到的旅遊熱點;每年總載客量亦由首年的十五萬人次增至超過四百萬人次,乘客亦已普及至各階層的市民及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

相關網頁:「山頂纜車官方網頁」  

旺角花墟(車站編號:往尖沙咀5)

旺角花墟是一個位於香港旺角北部的市集。商販主要集中在太子花墟道兩旁,以批發價大批的售賣各式花卉,成為香港最大的鮮花零售集中地。

旺角花墟出現之前,鮮花的買賣乃在界限街花墟鮮花批發市場進行,但該市場於1957年改建成花墟公園之後,鮮花舖位就南移至現時的地點。現時旺角花墟約有90間鮮花盆栽店、約15間園藝用品店,以及逾10間食品及裝束店。每逢農曆新年、情人節及母親節等對鮮花需求殷切的日子,花墟都會熱鬧非常。

女人街(車站編號:往尖沙咀5)

位於旺角,介乎亞皆老街至登打士街一段的通菜街,是一條長約 1 公里的夜市,以販賣各種女性服飾用品得名,晚上常有上班族女性在此購物。雖說是夜市,但通菜街兩側的商店白天也有營業,各攤販從下午開始陸續擺攤。在女人 街可買到各種成衣、流行服飾、飾品、鞋類,以及一些家居用品和專賣小吃飲食的大排檔,可謂價廉物美。此外,有「高登第二」之稱的旺角電腦中心也在附近,成為深水埗以外九龍區另一主要電腦商場。

油麻地果欄(車站編號:往尖沙咀6)

油麻地果欄,亦常簡稱作「果欄」,是香港主要水果批發市場,位於九龍油麻地,北臨窩打老道,南抵石龍街,西為渡船街,東為新填地街。

果欄的雛形建於1913年,前身是九龍一處傳統墟市,「果欄」是珠三角一帶對水果批發市場的俗稱。經營的商鋪初期只以草棚搭成,直到1920年代至1930年代,香港政府才開始批地讓欄商興建固定樓房,多幢一、二層高的磚石建築逐漸組成今貌,至今尚可見到不少具戰前特色的裝潢。最初渡船街、窩打老道一帶賣雞、鴨等家禽,東莞街賣菜,而後面是九龍魚市場,果欄的面積比現在小得多,只佔新填地街一帶,而果欄並非只賣生果,主要是賣蔬菜,只有如「福和果菜欄」、「秀和欄」和「大益欄」等幾個大型的果菜欄,直到1965年6月1日長沙灣蔬菜批發市場啟用及1974年11月1日長沙灣臨時家禽批發市場啟用雞欄和菜欄搬遷後,才全部變成果欄。

戰後建成的石龍街一帶果欄,由於當時檔主共同聘用同一間建築公司,所以於1952年建成的16個果欄外觀十分相似,地面前端是上落貨物區,欄內存放較遲交收的生果,而樓上多數是用作焗蕉的蕉房或雪房,近年才加裝升降機方便存放生果。1990年,果欄被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於2009年12月18日改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油麻地果欄長期以來都是香港和九龍市區的水果批發集散地,現時有二百多戶批發商,處理全港近八成的批發水果。欄商以東莞人為主,同鄉互相介紹來港工作,早年人數比例高達八成,街道如「東莞街」及「石龍街」(取自東莞石龍鎮)也是因此而命名。

廟街(車站編號:往尖沙咀6)

廟街位於香港九龍油尖旺區中的油麻地,是香港一條富有特色的街道。街道南北走向,連接文明里及佐敦道。曾有不少電影以廟街取景。廟街以售賣平價貨的夜市而聞名,被喻為香港的平民夜總會,由於廟街的性質與旺角的女人街相似,而到訪的人則以男性為主,故亦有男人街的稱號。

廟街早於1887年的九龍地圖上已有紀錄。當時廟街分為兩段,以油麻地天后廟為界,以北一段被稱為「廟北街」,以南一段則稱為「廟南街」。由1920年代開始,天后廟對出的廣場(俗稱「榕樹頭」),開始發展成大笪地式的休憩場地,帶動了廟街附近不少販賣雜物及小食攤檔的存在。

每天從傍晚時份開始,廟街路邊的攤檔便會陸續開始營業。攤檔售賣的物品相當多元化,包括男性服裝、手工藝品、茶具、玉器、古董、廉價電子產品以至是成人用品都有。而在天后廟外有不少看相算命的攤檔,有時候附近還會有傳統粵劇表演。早年更曾有一些武師在此表演賣藝及賣藥。 除此之外,廟街內也有不少富有香港本土特色小食的攤檔,包括海鮮、煲仔飯及各類麵食等等。由於價錢大眾化,而且口碑不俗,深受居民以及外地遊客歡迎。

廚房用品街(車站編號:往尖沙咀6)

近油麻地一段的上海街,兩旁店舖匯集了多家廚房用品批發店,價格比較便宜,款式也非常多,從餐具、刀具、鍋具、烘焙器具,到點心蒸籠、做「雞蛋仔」的鐵模具都可以在這裡買到。

其中的「陳枝記」老刀莊,植根油麻地上海街達90年,祖傳三代,以賣豬肉刀起家,現在賣的刀有十數款,九江刀、文武刀、開肚刀、劈刀、鴨刀、麵刀、菜刀等款式齊備,從街市豬肉檯,至不少飲食集團的御用刀莊,甚至打入外國市場,老闆陳先生表示他們今日的成績主要因為用料及技術。目前,陳枝記的刀仍堅持以人手打造,保持質量。

廣東道玉器市場(車站編號:往尖沙咀6)

玉石呈不同色澤,表面溫潤光滑,代表長壽和健康,中國人都愛佩戴或者買來送禮。1950年代初期,一批因國共內戰從廣州移居到香港的玉器商人,開始在油麻地的廣東道開設玉器店鋪,令這裡逐漸發展成一個玉器的集散市場。

油麻地有兩個地方可以選購玉器,分別是位於甘肅街的玉器市場、以及甘肅街附近的廣東道玉器街。玉器市場內有數百個玉器攤子,貨品豐儉由人,有玉雕刻、玉吊墜、玉戒指、玉鐲子及玉擺設等。鑒別玉器是一種學問,如欲購買較貴重的玉器,最好有行家同行。

海港城(車站編號:往尖沙咀7)

海港城位於九龍尖沙咀廣東道,現約有700間商店,是香港最大的購物商場,當中包括50間食肆及兩大戲院,乃「一站購物」的消閒好去處。整個商場由四個互相連接的購物區所組成,分別是海港城海運大廈,海港城馬哥孛羅香港酒店商場,海港城海洋中心及海港城港威商場,每區均各具特色。其中海運大廈早於1966年開幕,是本地首個郵輪客運碼頭和大型商場。商場內各式高級商店林立,市民及遊客可謂大飽眼福。

相關網頁:「海港城官方網頁

尖沙咀鐘樓(車站編號:往尖沙咀7)

尖沙咀鐘樓正式名稱為「前九廣鐵路鐘樓」,位於香港九龍尖沙咀海旁,是九廣鐵路舊尖沙咀火車站的一部分。

1904年,九廣鐵路的定線落實,香港的終點站設於尖沙咀。自從九廣鐵路香港段於1910年10月1日通車後,尖沙咀火車站於1913年動工。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從英國運來所需物料,車站內部工程一度需要暫停。鐘樓作為火車站的一部分,於1915年完工,整座車站則於1916年3月28日竣工。

鐘樓完工初期,報時大鐘是使用原本位於香港島中環當時剛拆卸不久的畢打街鐘樓的報時大鐘,鐘面只有一面。新的四鐘面報時大鐘於1920年開始安裝,於1921年3月22日下午正式開始運行。除了在香港日治時期曾經停止運作至1945年10月2日外,該大鐘一直運行至今。然而,其響鬧報時裝置自1950年代初起被移走,遷往沙田火車站大堂擺放,其後被收藏在九鐵倉庫之內。到了2010年9月,港鐵為了慶祝「九廣鐵路九龍至羅湖段通車100周年」,特別將銅鐘重置於鐘樓地下。

尖沙咀火車站於1975年遷往紅磡填海區,即現時的紅磡站現址。而尖沙咀的舊火車站大樓則於1978年拆卸,原址興建香港太空館和香港文化中心,鐘樓在香港市民的要求下被保留下來作為集體回憶標誌。1990年7月30日,鐘樓被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香港法定古蹟,受到《古物及古蹟條例》的保護。

1881 Heritage(車站編號:往尖沙咀7)

1881 Heritage為前水警總部,建於1884年,整組建築群包括主樓、馬廄及報時塔(俗稱圓屋)。除日佔期間(1941至1945年)用作日本海軍基地外,一直為水警所用,至1996年遷往西灣河的新總部為止。主樓本為一所兩層高建築,後於1920年代加建一層,主樓東南及西南兩翼為已婚職員宿舍。日佔期間於水警總部前草地下建有大規模地下通道。二次大戰後,為安全起見,地下通道被封閉,及重鋪草地。報時塔可謂整座水警總部最具特色之建築,為海港船隻報時,其作用於1907年由位處大包米的訊號塔落成啟用後而消失。前水警總部為現存最古老的政府建築之一。於1994年被列為法定古蹟。

2003年,香港政府以商業招標形式將其交予私人公司發展,長江實業以逾3.52億元投得水警總部發展權,為期50年。在保留原有建築物的前提下,長實投資逾10億港元將前水警總部改建成為古蹟酒店,命名為1881 Heritage,於2009年11月11日正式開幕。

相關網頁:「1881 Heritage 官方網頁

香港文化中心及香港太空館(車站編號:往尖沙咀7)

香港文化中心的落成和啟用揭開了香港文化藝術新的一頁。香港文化中心於1979年奠基,1984年動工興建,於1989年11月8日正式啟用,是一個現代化的表演藝術中心,為本地市民及海外遊客提供各類多采多姿的文娛藝術節目。香港文化中心位處尖沙咀海傍的優越位置,設備先進,吸引各種一流的藝術表演,包括各式音樂會、歌劇、音樂劇、大型舞蹈及戲劇、實驗劇場等演出,亦是舉行電影欣賞、會議及展覽等活動的理想場地。

香港太空館為香港文化中心的第一期,於1979年啟用,分東、西兩翼。蛋形的東翼是太空館的核心,內設天象廳、太空科學展覽廳、全天域電影放映室、多個製作工場及辦公室;西翼則設有天文展覽廳、演講廳、天文書店和辦公室。天象廳裝設有直徑達23米的半球型銀幕,除了設有東半球第一座全天域電影放映設備外,更是世界上第一座擁有全自動天象節目控制系統的天文博物館。每年,香港太空館製作兩齣多媒體的天象節目,並精選國外出色的全天域電影在館內播放。展覽廳分為兩個主要部分:地下的太空科學展覽廳和一樓的天文展覽廳。遊客可透過不同展品及活動增進航天及太空科技的認識。

星光大道(車站編號:往尖沙咀7)

位於尖沙咀香港洲際酒店對出的「星光大道」,於2004年4月27日正式揭幕。全長440米,由新世界發展耗資四千萬港元興建,除了有兩層樓高的金像獎女神銅像之外,亦有電影里程碑及舞台連屏幕,同時,星光大道亦為七十三位對香港電影業作出貢獻而受表揚的的電影工作者,每位設置一塊牌匾,牌匾上有表揚者的名字、手印及簽名,至於已故影藝人的牌匾則有其芳名。獲表揚者包括邵逸夫、曹達華、石堅、梁朝偉、劉德華、王家衛、黎民偉、關德興及新馬師曾等。此後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將定期選出新增獲嘉許名單並為其設牌匾。

2013年,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落實執行梳士巴利花園、香港文化中心、香港太空館及香港藝術館的改善及重建計劃,加上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正在重新發展新世界中心(現址為Victoria Dockyard),藉乘契機,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於同年3月向香港政府提出改善香港星光大道的建議。建議計劃重新塑造尖沙咀海濱花園,配合海港主題,將星光大道呈波浪狀向維多利亞港海面伸展,擴闊現有的星光大道,騰出的空間將會興建梯級狀的臨海座椅、供予公眾休憩的特色蔭棚、音樂噴泉(配合幻彩詠香江)及表演浮台等,以舉辦露天大型表演活動,以增加星光大道的吸引力。於海濱長廊上,亦會建設水上的士碼頭,以配合計劃於日後推出的維港一日遊。

2015年10月8日,星光大道封閉約3年至2018年年底,以進行擴建工程,由美國園景建築事務所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s(「JCFO」)、英國燈光設計事務所 Speirs & Major(S+M)和本地設計團隊LAAB共同參與重新設計。後來因為工程問題,全新的星光大道最終要延遲至2019年1月31日才正式向公眾開放。

遊客可透過不同展品及現場播放的電影片段,回顧香港電影業數十年來的發展,感受香港電影的魅力。2019年翻新後,掌印由地面移至海旁欄杆,同時加入數碼元素,遊人用手機掃瞄QR Code,便可觀看與該明星有關的電影短片。

相關網頁:「星光大道官方網頁

Victoria Dockside(車站編號:往尖沙咀7)

Victoria Dockside前身為於1978年12月建成的新世界中心,是全港首個集合商場、酒店及服務式住宅為一的綜合商住區,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一度成為文化藝術及時尚潮人的集中地,其後於1997年建成地下商場——名店城,兩者均於2009年至2011年被拆卸,於2012年年底起分階段重建。Victoria Dockside耗資200億港元,2019年全面落成啟用後建築面積達32萬平方米,包括藝術、設計及消閒體驗,為新世界發展目前規模最龐大的項目。

Victoria Dockside的「Victoria」代表香港維多利亞港;「Dockside」就意指地址前身為藍煙囪碼頭。其中寫字樓部分連同新世界發展轄下其他重點項目寫字樓一併命名為「K11 Atelier」;24至40樓則作為五星級酒店「香港瑰麗酒店」,於2019年3月17日開業;大樓最高的19層(43-54樓和58-65樓),則作為服務式住宅「瑰麗府邸」。

項目的商場名為K11人文購物藝術館(K11 MUSEA),名字靈感來自古希臘神話主司文學、科學、藝術以及知識泉源的繆斯女神。商場樓高10層,將在2019年第三季開幕。場內將匯聚多個國際品牌,當中不少為首度進駐香港、以全新概念登場的限定店及旗艦店。場外近梳士巴利道位置設2,000平方呎的下沉圓形露天廣場,廣場設有動態水幕牆,並裝上噴霧系統。上方設有25呎高的巨型LED屏幕,可作放映電影或舉行現場音樂會。而外牆為全球最大的綠化牆之一。場內亦揉合文化、商業、住宅、酒店及親子空間,並提供一系列藝術及設計課程。

相關網頁:「Victoria Dockside官方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