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錦上路鐵路站←→荃灣西鐵路站

本路線提供港鐵錦上路站、錦田、八鄉、荃錦公路(石崗、大帽山、川龍、朗逸峰、光板田村)往來港鐵荃灣站、荃灣西站及荃灣市中心的巴士服務,可謂一條不斷縮減服務的路線,原名為1961年6月24日配合荃錦公路開放為公用道路(有關歷史詳見「附錄」標籤)而試辦的26線,往來佐敦道碼頭及元朗,由於反應良好,1961年12月1日起正式成為永久路線,1970年2月15日起元朗總站遷往元朗(西)(當時總站位於豐年路,1978年12月1日起遷往擊壤路永久總站),1973年7月16日九巴重組路線編號改稱51,並縮短至大角咀碼頭。

地鐵荃灣線(現稱港鐵荃灣線)於1982年5月16日全線通車,本路線再縮短為元朗(東)至荃灣地鐵站(現稱荃灣鐵路站),並改稱51M,1983年屯門公路全線通車(三線出、三線入),進一步改善元朗、屯門往來市區的交通,當時元朗已有50M(元朗(東)往來葵芳地鐵站,已取消) 及68M (元朗(西)往來荃灣地鐵站)往返荃灣,而51M接載乘客由元朗往荃灣的意義相對較小,1983年4月17日再縮短至錦田(當時總站位於錦田郵局對面),不經坳頭及高埔村,往荃灣方向並改經錦上路,1984年12月16日起遷往荃灣碼頭,改經大河道天橋往來,編號改回51,2000年3月19日配合如心廣場巴士總站啟用而遷往。

本路線長久以來為錦田主要對外路線,更需於1992年8月10日增闢輔助線51P由石崗泳池往荃灣,以應付繁忙時間的客量。當大欖隧道即將通車時,在1996年屯門及元朗區議會會議紀錄中,計劃本路線於大欖隧道通車後,改為往來上村及荃灣碼頭,不經荃錦公路並改行大欖隧道,來回經錦上路,但這樣荃錦公路沿途將沒有公共交通服務,唯有把乘客分流解決問題,1998年10月19日起開辦251M,本路線隨即大幅削班,並改為全空調服務,地位慘遭滑鐵盧,51P更停止服務。

本路線進駐錦田總站達四分之一世紀,直至2008年9月7日起遷往錦上路鐵路站,一度與九巴251M同一總站(直至2012年3月31日251M撤出錦上路鐵路站),往荃灣方向改經錦田一段的錦田公路及東匯路,除方便乘客及易於管理外,亦同時方便屯門及元朗的西鐵線轉乘客轉乘本線往來大帽山郊野公園郊遊。因配合荃灣五區住宅發展,荃灣運輸大樓於2013年1月27日起永久關閉,導致如心廣場總站需騰出車坑供多線專線小巴遷入作總站,本路線由同日起遷往荃灣西鐵路站。

隨著行走本路線的Dennis Dart巴士(AA,配置手動減速器)年事已高而行將退役,九巴於2010年訂購30部全新配置歐盟五型引擎、車身長10.4米的Alexander Dennis Enviro 200 Dart低地台單層空調巴士(車隊編號為AAU),當中七部配上手動減速器,被派往本路線服役,其中(AAU2/PV3629)已於2011年7月17日率先駛上大帽山,是本路線首次引入低地台巴士服務,直至同年8月16日,兩部配置手動減速器的Alexander Dennis Enviro 200 Dart(AAU10/PW5614、AAU14/PX5111)正式上掛本路線作字軌車,替代兩部配置手動減速器的Dennis Dart,11日後(8月27日)再換入兩部配置手動減速器的同款巴士(AAU18/PY3697、AAU21/PZ501,前者一度為53號線掛牌)替代餘下兩部配置手動減速器的Dennis Dart,正式提供全線低地台巴士服務,也令錦田及八鄉一帶首次出現歐盟五型巴士行走。由於荃錦公路禁止10米以上的車輛行走,故九巴需為該批巴士申請禁區許可證。受到荃錦公路地勢陡斜影響,運輸署規定派往本路線行走之巴士需全數配置手動減速器及引擎轉速錶,以確保行車安全。

本路線於平日的客量最為慘淡,非繁忙時間幾乎每班車都是吉車遊街,但假日因有來往大帽山的旅客,客量稍為比平日高,部分時間可以將一部單層巴士頂閘。不過,由於川龍至雷公田之間,即大帽山郊野公園範圍內的一段荃錦公路並無其他公共交通工具服務,而其他交通營辦商(如專線小巴)亦不肯接辦此路線,令本路線成為九巴所稱之「社會服務型」路線。九巴在回應2013年施政報告時發出的新聞稿指出,本路線「雖然載客量偏低,但沿途居民沒有替代公共交通工具,這類社會服務型路線有繼續營運的需要」。

值得一提,本路線在未引入Alexander Dennis Enviro 200 Dart作字軌車前,其中三部行走本路線的Dennis Dart巴士字軌車,於2011年7月30日凌晨於收車後停泊的元朗(東)巴士總站被偷去牌布,需改用膠牌於車頭顯示目的地。而本路線為香港現時各專營巴士路線中,擁有最多巴士必停站的路線(來回程共11個),當中途經的荃錦公路(郊野公園)巴士站,海拔高達490米,為全港海拔最高的巴士站,南北行巴士站均為必停站;南行對上一站(石崗村)的海拔約為230米,與該站的高度落差約為260米,為全港普通巴士路線落差最高的巴士站間,三者均為香港專營巴士上罕有的紀錄。

51途經的荃錦公路及錦田八鄉,擁有不少消閒及觀光景點呢!詳情可按「消閒熱點」標籤。

服務時間

平日
錦上路鐵路站開
班次(分鐘) 平日
荃灣西鐵路站開
班次(分鐘)
0535-0915 25-30 0630-0820 25-30
0915-2250 30-40 0820-2230 30-40
2230-2245 25

 

假日
錦上路鐵路站開
班次(分鐘) 假日
荃灣西鐵路站開
班次(分鐘)
0535-2225 24-35 0630-0925 25
2225-2250 25 0925-2050 25-35
2050-2345 25
行車班次或會因車輛故障而受到影響

行車里數及時間、派車資料

全程行車時間53分鐘
全程行車里數20.7公里
本路線由屯門(U)廠派車
常見車款:AAU

收費表

空調巴士
全程收費 8.90
川龍往荃灣西鐵路站 5.40
石崗往錦上路鐵路站 5.40
十二歲以下小童及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半價
本路線接受八達通繳費服務
六十至六十四歲長者使用樂悠咭,或六十五歲或以上長者使用長者八達通,只收$2.00或車費半價(以較低者為準);殘疾人士使用個人八達通,只收$2.00或車費原價(以較低者為準)

本線不設八達通轉乘優惠。

行車路線

錦上路鐵路站開,經
東匯路,錦河路,錦田公路,東匯路,錦上路,錦田公路,荃錦公路,荃錦交匯處,大河道北及大河道。
荃灣西鐵路站開,經
大河道,大河道北,荃錦交匯處,荃錦公路,錦田公路,錦河路及東匯路。

沿途各站

錦上路鐵路站開 荃灣西鐵路站開
區域
街道
車站
區域
街道
車站
0
錦田
錦上路鐵路站
公共交通交匯處
0
荃灣
荃灣西鐵路站
巴士總站
1
錦田
錦田公路
蒙養小學
1
荃灣北
大河道北
荃灣鐵路站
2
錦田
錦田公路
泰康圍
2
曹公潭
荃錦公路
白田壩村
3
錦田
錦田公路
錦田郵局
3
曹公潭
荃錦公路
光板田村一段
4
錦田
錦田公路
大江埔
4
曹公潭
荃錦公路
光板田村二段
5
錦田
東匯路
吳家村
5
曹公潭
荃錦公路
曹公潭戶外康樂中心
6
錦田
錦上路
吳家村
6
川龍
荃錦公路
下花山村
7
錦田
錦上路
八鄉新馬路
7
川龍
荃錦公路
大橋村
8
錦田
錦上路
金錢圍
8
川龍
荃錦公路
川龍
9
錦田
錦上路
石湖塘
9
川龍
荃錦公路
新開田村
10
錦田
錦上路
田心村
10
大帽山
荃錦公路
郊野公園 (必停站)
11
錦田
錦上路
八鄉八鄉路
11
大帽山
荃錦公路
荃錦公路觀景台 (必停站)
12
錦田
錦上路
元崗村
12
石崗
荃錦公路
石崗村 (分段及必停站)
13
錦田
錦上路
八鄉東邊路
13
石崗
荃錦公路
石崗軍營
14
錦田
錦上路
水盞田
14
石崗
荃錦公路
雷公田村 (必停站)
15
錦田
錦上路
水流田
15
石崗
荃錦公路
石崗 (必停站)
16
錦田
錦上路
蓮花地
16
八鄉
錦田公路
八鄉古廟
17
錦田
錦上路
黎屋村
17
八鄉
錦田公路
磚窰
18
錦田
錦上路
杜屋村
18
八鄉
錦田公路
芝麻嶺
19
錦田
錦上路
張屋村
19
八鄉
錦田公路
羅屋村
20
上村
錦上路
上村球場
20
八鄉
錦田公路
八鄉警署對面
21
石崗
荃錦公路
石崗
21
錦田
錦田公路
石崗菜站
22
石崗
荃錦公路
雷公田村
22
錦田
錦田公路
八鄉石崗橋
23
石崗
荃錦公路
石崗軍營
23
錦田
錦田公路
錦田診所
24
石崗
荃錦公路
石崗村
24
錦田
錦田公路
大江埔
25
大帽山
荃錦公路
郊野公園 (必停站)
25
錦田
錦田公路
錦田波地
26
川龍
荃錦公路
川龍 (分段及必停站)
26
錦田
錦田公路
錦田街市
27
川龍
荃錦公路
大橋村 (必停站)
27
錦田
錦田公路
吉慶圍
28
曹公潭
荃錦公路
朗逸峰
28
錦田
錦田公路
蒙養小學對面
29
曹公潭
荃錦公路
光板田村二段
29
錦田
錦上路鐵路站
公共交通交匯處 (落客站)
30
曹公潭
荃錦公路
光板田村一段 (必停站)
30
錦田
錦上路鐵路站
公共交通交匯處
31
曹公潭
荃錦公路
木棉下村 (必停站)
32
荃灣北
大河道北
荃灣鐵路站 (必停站)
33
荃灣
荃灣西鐵路站
巴士總站

 

搭51,消閒熱點周圍有


51沿線既有郊野風景,又有不少歷史古蹟,在此一一介紹

郊遊熱點

川龍茶樓

川龍為荃灣一個客家村落,其中的「端記」和「彩龍」茶樓,為著名的山水茶樓,為香港僅有,其特色為全自助形式,點心、茶葉全部自取享用,沖茶的熱水採用大帽山上流下來的山水,除了村內的街坊和晨運客,每逢周六、日,慕名而至的客人絡繹不絕。在此除了品嚐大大碟的點心外,不可錯過的是山水豆腐花和新鮮的西洋菜。營業時間由早上六時至下午二時許,不做夜市,也是其中一大特色。

乘搭本路線於荃錦公路近川龍(往錦上路鐵路站方向第8號站/往荃灣方向第26號站)下車前往。

大帽山郊野公園

大帽山郊野公園佔地1440公頃,圍繞香港第一高峰-大帽山四周。大帽山是香港最凍的地方,每逢冬季氣溫驟降的日子,不少市民都會在凌晨驅車到大帽山,希望一睹香港鮮見的結霜景觀。沿大帽山道車路步行,可達大帽山頂峰(海拔957米),天朗氣清時,在觀景台可俯瞰新界西部及北部幾乎所有地方,以及元朗和八鄉平原的全景,甚至遠及蛇口和深圳。假若在山上遇上雲霧聚合,則又是另一番騰雲駕霧的感覺。沿大帽山向東沿麥里浩徑第八段而下,可達該徑和衛奕信徑七段的交匯點-鉛礦坳,步程約需四小時。另一方面,由荃錦公路近荃錦坳,可沿郊野公園車道(本身為麥里浩徑第九段)向西步行兩小時半抵達大欖郊野公園的田夫仔,繼而再沿麥里浩徑第十段抵達終點屯門,或前往青龍頭、大欖等地。

乘搭本路線於荃錦公路近大帽山道(往錦上路鐵路站方向第10號站/往荃灣方向第25號站)下車前往。

八鄉古廟

八鄉古廟建於清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並曾於咸豐十一年(1861年)、光緒十三年(1887年)、1963年及1987年重修。香港日治時期,這兒曾是一個抗日的基地,現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八鄉古廟共有四個大殿:左殿是侯王殿、華光殿;正殿是觀音殿;右殿是天后殿。古廟右側是烈士祠,為悼念歷來為八鄉犧牲的烈士。 元朗八鄉古廟有一株古樹屬筆管榕年過百歲,胸徑130厘米,是香港同屬樹中之最。另外,每逢齋期、誕日,都是遊人及鄉民品嚐香港地道盤菜的熱門地方,具農村風味。

乘搭本路線於錦田公路八鄉古廟(往錦上路鐵路站方向第16號站)下車前往。

植桂書室

植桂書室位於八鄉黎屋村,早於1899年英國租借新界前便已存在,估計建於清朝中葉。書室由八鄉上村的黎氏族人黎金泰所建,作為教育鄉村子弟的用途。1930年代,該建築改作祭祖之用,並兼作村民舉行會議、春秋二祭及婚嫁儀式等用途。香港重光後,該建築開辦「永興學校」提供現代小學教育,後來改為幼稚園,最後約於1960年代停辦後一直空置。

植桂書室屬於「兩進一天井」設計,為清朝傳統的建築設計。建築物的正面採用了花崗石塊和青磚築砌而成。而書室內保存了大量原有的建築構件,包括位於屋脊和石牆上的灰塑,以及木刻和壁畫等。由於書室在建成後一直未有翻新或改建,因此具有高度的歷史價值。

2007年5月4日,植桂書室被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並於同年6月29日升級列作香港法定古蹟。由於日久失修,古物古蹟辦事處特別為此景點進行修繕工程,工程已於2010年底完成,現已開放給市民參觀。

開放時間為每日(星期二除外)上午九時至下午一時及下午二時至五時,逢星期二、聖誕日、聖誕翌日、元旦日及農曆年初一至初三休息,免費入場。

乘搭本路線於錦田公路八鄉古廟(往錦上路鐵路站方向第16號站)下車,然後於錦上路上村運動場轉乘64K、251A線或專線小巴72線前往。

元崗村梁氏宗祠

梁氏宗祠由八鄉元崗村梁族興建,建成至今已約二百年。梁氏族人源於廣東東莞,在十七至十八世紀期間由十二世祖梁國初帶同族人遷徙至新界,及後其子梁大成定居元朗八鄉並建立元崗村,現時梁氏宗祠即由梁大成祖所擁有。隨後,梁氏子孫繁衍至屏山橫洲、十八鄉大棠村和屯門順風圍一帶。

據村中父老憶述,元崗村的得名與其地形有關。元崗鄉公所背後原有一座圓形山崗,村莊因此取名圓崗,但由於村落不斷擴展,這座小山崗已被移平並發展成現在的休憩處,村名也隨之改為目前的元崗村。由於新界鄉村不斷發展,元崗村內很多舊村屋已被重建或拆卸,梁氏宗祠是村中少數僅存的歷史建築物。宗祠現時仍用作舉行祭祀、點燈、秋祭等傳統儀式,同時也是梁氏族人議事的地方。

梁氏宗祠是典型的清代兩進式建築,兩進之間為天井,天井兩旁建有廂房。右廂房設有廚房,該處曾在喜慶活動時用作烹煮盆菜。

祠堂的正面牆身以花崗石和磚建造,牆頂配有雕刻精美的封簷板和中式壁畫,外觀莊嚴。正門上方是刻有「梁氏宗祠」四字的石額。屋脊的灰塑裝飾以梅花、牡丹、蓮花與鰲魚等瑞獸和吉祥圖案為主題,山牆也有精美的草尾灰塑裝飾。祠堂後進明間置有神龕,安放歷代先祖的神位。神龕刻有各類色彩斑斕的花卉植物,如梅花、青竹、牡丹、桃花和蓮花等,以代表四季生生不息,寓意梁族開枝散葉。

梁氏宗祠於2006年11月17日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全面修復工程由古物古蹟辦事處及建築署負責監督,主要包括更換已損毀的木構件及進行內外部翻新工程,於2006年底竣工,並擇吉於2007年6月29日舉行重修開光典禮,現已開放給市民參觀。

開放時間為每日(星期二除外)上午九時至下午一時及下午二時至五時,逢星期二、聖誕日、聖誕翌日、元旦日及農曆年初一至初三休息,免費入場。

乘搭本路線於錦田公路八鄉古廟(往錦上路鐵路站方向第16號站)下車,然後於錦上路上村運動場轉乘64K、251A線或專線小巴72線前往。

吉慶圍

位於錦田,是一座中外著名的古老城堡。圍以青磚砌成,四周有碉堡,其旁並有護城河。1899年,英軍接管借租新界土地時,曾在此與村民發生血戰,最後圍內鐵門被英軍攻破,並作戰利品運往英國。1924年經鄉彥耆老要求後才得以運返。這裡現是外國遊客常到之處,村前有穿上鄉村服飾的老人供人拍照。乘搭本路線於錦田公路吉慶圍(往錦上路鐵路站方向第27號站)下車前往。

水頭村、水尾村、北圍村古蹟

是錦田區內最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主要景點包括:

周王二公書院

明末清初鄭成功據台灣等地反抗滿清,為了打擊南方沿岸反清人士接濟台灣,清政府在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年下達了遷海令,封閉江蘇、浙江、福建到廣東的海岸,全列作軍事禁區,其中福建和廣東兩省尤為嚴厲,強行將東南沿海五十里(今日來說就是整個香港、九龍和新界的範圍)的居民遷入內地。居民因遷界而流離失所,不少屋舍殘破,農田荒廢。

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廣東巡撫王來任目睹民間疾苦,上奏請復界;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王來任病卒,但遺疏仍力陳遷界的弊端和遷民流離失所的苦況。同年秋,兩廣總督周有德奉命勘展邊界,亦深感遷民之苦,乃上疏請先展界,然後設防。經周、王二公的倡議,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雖然海禁令尚未廢除,船隻仍不能出海,但准許居民可以陸續遷回故地。

復界後,錦田居民因感周、王二公之德,在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在水頭村建「周王二公書院」,以為紀念,並在書院內教育族中子弟,培育人材。書院屬兩進式,中為天階,旁有走廊,並設有廚房,與門廳毗連。院前則有大片空地,為舉行太平清醮地方。

錦田樹屋

位於水尾村鄉公所外的樹屋,是遊人必到之處,事關由百年老樹和石屋混合而成的景象,可說是大自然的藝術傑作。該株老榕樹屬細葉榕(Ficus microcarpa),《古樹名木冊》編號LCSD YL/6,樹幹直徑為6000毫米(樹幹離地1.3米之直徑),是香港之最;樹木高度為16.5米;樹冠達42米,這是與大埔社山村之著名樟樹一樣並列香港首位的紀錄;樹齡方面則至少超過100年。至於實際年齡則眾說紛雲,一說300年,一說400年,但有指榕樹所圍繞的石屋之磚塊技術僅有二百年歷史,故推算若要吞噬石屋,榕樹樹齡不可能比磚塊的製成日期相差太遠,但普遍認同榕樹至少有超過150年的歷史。

現時該屋已無人居住,片瓦無存,只留下屋的一些磚牆和一具麻石門框。一說石屋至少擁有400年歷史,建於明朝晚年,是錦田鄧族的建築。著名旅遊人朱維德在他的作品《香港掌故》中指樹屋附近一帶本為山野地方,而石屋在當時原先是一間天后廟(又有名北明廟),另一說則認為是一間書齋 。石屋本身為兩進三間式設計,以青磚建成,採用夾牆的方法建築(即以兩層磚塊砌成牆壁,中間部份每隔兩層以一橫磚連接)。中國南方炎熱潮濕,這種設計正好達至防潮和冬暖夏涼的作用,但相對來說增加了建築成本。

這棵大樹是清初屋前所種,後來因清政府因鄭成功反抗滿清,為防止沿海百姓造反,強行將東南沿海五十里的居民遷入內地,屋主被逼遷走,慢慢地石屋旁的榕樹不斷成長,支幹盤繞,氣根橫生,一步步將屋包圍起來,並滲入磚瓦的隙縫中至後來將石屋壓垮並吞併其中,形成此趣怪奇景。遊人只要走到樹下,恍如棲身於天然涼亭下,為遊人遮風檔雨。該樹屋亦見證當年遷界對百姓的不良影響。

二帝書院

二帝書院位於錦田水頭村,由錦田鄧族興建。鄧族早於十一世紀已開始定居於錦田一帶的肥沃平原。相傳二帝書院建於道光(一八二一至一八五○年)末年以供奉文昌和關帝,並提供講學及教學之所。二帝神像原供奉於書院附近的風水塔。該塔相傳能幫助族中子弟高中科舉,但其後遭拆卸,村內十六名士紳遂籌組鄧二帝會,負責建造和開辦一間以二帝命名的書院,供奉二帝。二帝書院純作教學用途,故結構簡單實用。二帝書院已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法定古蹟,修繕工程於一九九四年底完成,現已開放供市民參觀。

開放時間為星期三、星期六、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上午九時至下午一時及下午二時至五時,逢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四、星期五及農曆年初一至初三休息,免費入場。

便母橋

建於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錦田鄧氏之十九世祖鄧俊元與胞弟鄧彥元幼年喪父,由母親獨力撫養成人,後來為了方便母親渡過錦田河探望孫兒,於是購買石料,從福建漳州聘請工匠建造石橋,經歷六年時間,這道以六條大花崗石製成的石橋終於建成。雖然便母橋已經飽歷風霜,但堅固依然,可見當年鄧氏兄弟對母親的孝德。遊人可藉此體驗中國傳統的「孝義」美德。

泝流園

又名知稼堂的泝流園,位於錦田水頭村村口,由鄧權軒於公元1775年興建成學校之用。泝流園為兩院式建築物。廟內懸掛「父子登科」牌匾,為記念鄧鳴鷥及鄧廷柱兩父子先後成為武舉人。

清樂鄧公祠

水頭村內的清樂鄧公祠,為紀念鄧清樂所興建的,為錦田鄧氏四間祠堂之一。建造年份已經不可考證,但中廳「恩成堂」牌匾相信是在一七九四年所書,足證祠堂至少已有二百年歷史。

以上景點可乘搭本路線於錦田公路吉慶圍(往錦上路鐵路站方向第27號站)下車前往。

荃錦公路

51號線途經的荃錦公路,原來以前是一條軍用道路,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駐港英軍為改善位於石崗軍營與外界的交通,便請英國皇家工程隊 (Royal Engineers) 於1951及1952年間進行緊急軍事工程,建築荃錦公路,由加溫弟准將 (Brigadier H. P. Cavendish) 指揮建築工程,當時只准軍事車輛及緊急車輛通行。該公路是當年少數採用機械建築的道路,由於當年香港建築道路主要是以人工進行,因此成為荃錦公路一大特色。

荃錦公路連接荃灣元朗錦田,開放荃錦公路,對於改善市區與元朗間之陸路交通有很大幫助。香港政府便向英軍磋商,進行開放荃錦公路給非軍方車輛駛用的可行性研究,經過多次會議,軍方與香港政府達成協議,由1961年5月25日起,開放荃錦公路給公眾使用,第一條途經荃錦公路的巴士路線,是九巴26,於1961年6月24日起投入服務,這條路線初期只是試辦形式,由於反應良好,1961年12月1日起正式成為永久路線,當時26乃半直通路線,在荔枝角和石崗之間,只有荃灣市中心和大帽山兩個分站。1970年2月15日起元朗總站遷往元朗(西)(當時總站位於豐年路,1978年12月1日起遷往擊壤路永久總站),1973年7月16日九巴對新界路線作大規模重整,新界各區均設有地區字頭,26便由當日起改稱51。

以當年香港的道路規劃,荃錦公路是往來元朗至荃灣最直接的幹線,不過,荃錦公路並不是一條很好走的路,不少路段都十分陡峭,一向以來九巴只能派出亞比安55型巴士行走,雖然如此,51號線客量仍然不斷上升,九巴需要不斷加班應付需求。據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工務局的調查報告,51號線於早上0700至0800往大角咀方向,於石崗一帶計算的載客率達115%(短缺),而於1200-1300時段,往元朗方向的載客量更達130%(短缺),由此可見,當年的51號路線客量已達至飽和。

地鐵荃灣線(現稱港鐵荃灣線)於1982年5月16日全線通車,51縮短為元朗(東)至荃灣地鐵站(現稱荃灣鐵路站),並改稱51M,1983年屯門公路全線通車(三線出、三線入),進一步改善元朗、屯門往來市區的交通,當時元朗已有50M(元朗(東)往來葵芳地鐵站,已取消) 及68M (元朗(西)往來荃灣地鐵站)往返荃灣,而51M接載乘客由元朗往荃灣的意義相對較小,1983年4月17日再縮短至錦田(當時總站位於錦田郵局對面),不經坳頭及高埔村,往荃灣方向並改經錦上路,1984年12月16日起遷往荃灣碼頭,改經大河道天橋往來,編號改回51,2000年3月19日配合如心廣場巴士總站啟用而遷往該處。

踏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亞比安巴士因車齡漸高而要逐步淘汰,而九巴車隊中除了亞比安巴士外,便再沒有任何單層巴士車款,於是九巴便開始進行雙層巴士行走荃錦公路的可能性研究。可惜以當時九巴車隊中,基本上沒有適合的雙層巴士車款可以應付全港最陡斜的荃錦公路,即使是勝利二型這些攀爬能力高的車型,面對要攀上全港最高的巴士站-荃錦公路(郊野公園)的路面都無法招架(該巴士站位於海拔490米,比位於大嶼山西部、海拔約440米的昂坪總站還要高出50米),後來九巴選用都城嘉慕威曼都城巴士(MCW Metrobus)9.7米(M),並將其中一部巴士(M21/DC9306)換上吉拿6LXDT引擎及加設手動減速器試行荃錦公路,結果試驗成功,九巴便增購8輛配有Cummins LT10 280匹引擎、手動減速器及抽風機的全新都城嘉慕威曼都城巴士9.7米(M81-M88)於1989年起行走51線,為安全起見下層企位只限3人。同年12月5日起51線全線改以這些全新巴士行走。

51號路線自改用雙層巴士後,行走的巴士都要經特別改裝,一旦車輛需要維修便無法用其他巴士代替,變成不能維持正常班次,這情況下九巴亦會很如實貼出車輛不足導致班次不準的通告。

由於該批MCW 9.7米雙層巴士的損耗比同款巴士為快,大約1991-1992年間,九巴把原本八部爬山MCW(M81-M88)的Cummins引擎換到(M21-M77)若干輛。隨著時光流逝,MCW車齡已愈來愈高,部份車隊被迫提早退役,九巴增派兩輛丹尼士飛鏢巴士Dennis Dart(AA),裝上手動減速器,於1996年1月15日起以空調巴士加入行走51號線。到了1998年10月19日,配合251M線投入服務,51線全線改派配置手動減速器的丹尼士飛鏢空調巴士行走,而原有的MCW 9.7米雙層巴士則被調離51線。

隨著行走51線的1994年丹尼士飛鏢巴士年事已高,需於2011年開始退役,九巴於2010年訂購30部全新配置歐盟五型引擎、車身長10.4米的Alexander Dennis Enviro 200 Dart低地台單層空調巴士(車隊編號AAU),其中七部配上手動減速器,被派往本路線服役,其中(AAU2/PV3629)於2011年7月17日率先駛上大帽山,是51線首次引入低地台巴士服務,直至同年8月16日,兩部配置手動減速器的Alexander Dennis Enviro 200 Dart(AAU10/PW5614、AAU14/PX5111)正式上掛51線作字軌車,替代兩部配置手動減速器的Dennis Dart,11日後(8月27日)再換入兩部配置手動減速器的同款巴士(AAU18/PY3697、AAU21/PZ501,前者一度為53號線掛牌)替代餘下兩部配置手動減速器的Dennis Dart,正式提供全線低地台巴士服務。由於荃錦公路禁止10米以上的車輛行走,故九巴需為該批巴士申請禁區許可證。